第一百三十六章 武器-《小市民的奋斗》
第(2/3)页
”
看到桌上的模型,史道姆有些动情的说到,这是史道姆身边现在仅有几件,当时从德国带来的物品,当时是准备在合同完成时送给中国的兵工厂,一来是留做纪念,二来可以起到推销产品的作用。
不过因为在合同结束时,那个让人很不愉快的结尾,所以史道姆当时把这两件火炮模型给私自了下来。
“这是105米榴弹炮的模型,怎么炮管这么短!射程应该很近吧!”
司马打量着桌上的这个制做非常之精密的模型,火炮的身管比复进机还要短上几十厘米的火炮,可是司马第一次见到,看着短短炮管,估计射程也远不到那里去,司马开口问到。
“他只有不到16倍的身管,当然显得很短,不过射程并可以把16公斤重的榴弹打到7公里外!相比与野战炮,榴弹炮更适合战场,这是德国参谋部得出的结论,这门炮正是在皇帝陛下的要求下研制的新型榴弹炮。”
听司马这么问,史道姆如此解释到,曾经参于这门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榴弹炮的研制设计,可是史道姆的骄傲。
史道姆并不知道现在欧洲主宰着战场的正是各种口径的榴弹炮,榴弹炮最大的优势就是弹头重和全炮弹重的比例。
炮弹的重量更大,意识着可以装更多的炸药、可以产生更多的杀伤破片,不仅直接命中时破坏性更强,就算是没有直接命中只是接近弹着点,强烈的冲击波也行造成战壕和工事地损伤。
而且是对于战壕而言,曲射的榴弹炮给战壕内的士兵造成地杀伤远大于直射的野战炮,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原因,才会使得现在榴弹炮已经取代了野战炮成为欧洲战场的主宰。
“7公里!呵呵!我们公司可以制造这种fh98/09榴弹炮吗?”
早在一听说是105弹炮时。司马就已经心动了,于是在史道姆说完话后,连忙开口说到。要知道在后世的二十一世纪,105榴弹炮仍然是步兵团的压制火炮。
虽说这种榴弹炮的射程好像是近了一些,但是那16公斤却足以弥补这一不足,更何况估计现在火炮的射程恐怕都是这么点。
如果自己地民团里头能装备一个营的这种大口径榴弹炮,估计在野战的时候,强此强大地火力将是任何一个敢于进攻公司的敌人地恶梦,到那时……
“我们公司当然可以制造,这种榴弹炮的装药并不比75炮多多少。膛压也相近,所以制造这种榴弹炮并不存在任何问题,我设计的野战炮地炮架。为了加强射击稳定性,就是参考地它地炮架。结构强度完全可以直接供105弹炮使用。不过如果我们在制造这种火炮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周视瞄准镜地问题!”
听到司马的话,史道姆就知道司马恐怕是对这种榴弹炮动了心思。对于制造榴弹炮史道姆可没有任何意见。公司的技术也可以胜任。只不过瞄准镜是个问题。
“周视瞄准镜?你以前不说可以用机械游标瞄具代用吗?”
听史道姆这样说,司马皱着眉头问到。没想到又碰到这样的问题,不过之前史道姆的可是用着机械游标瞄具代用,怎么现在不行了!
“那是野战炮,这是榴弹炮!野战炮是以2里内的直射为主,榴弹炮是远程压制,如果说我们用机械式瞄准具的,勉强可堪使用,不过精度成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公司应该建立一个生产光学瞄准镜的工厂,至少应该建个可以少量生产的试验室。”
话说史道姆一直以来觉得最可惜就是,那怕自己在中国设计制造出再精良的火炮,也没办法给这些火炮安装上光学周视瞄准器,如此一来那怕就是有精良的火炮又能如何?
“对这我也没有办法!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个可以制造光学器材专家或者说技术人员,没有技术人员,我就是有心也无力不是!”
司马无奈的说到,这个时代的中国所派出的留学生,大都是学习机械、冶金、造船、军工等等工业技术,可是对于应用光学的学习研究却根本没有几个,要知道直到30年代初,中国才有专门的留学光学,也是直到30年晚期,中国才算建立第一个光学仪器的这会司马就是想挖角,恐怕也挖不到什么人才回来。
“如果说,公司能弄的光学玻璃的话,我想我恐怕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他应该能够制造出光学瞄准设备,不过
该可以!”
听司马这么说,史道姆想了一下开口说到,在天津时史道姆在租界内认识一个德国人,到是应该有可能制造出这些光学器材。
“哦!管他是应该,还是不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行!”
听史道姆这么说,司马连忙急切的说到,只要能解决光学器材的问题,管他什么这那那这的。
“我也不太清楚他能不能,我只知道他过去曾是蔡斯公司的技师,战前被派到日本去协助维修蔡斯公司出售给日本海军的光学仪器,二年前日本对德国宣战的之后,他很走运的逃到了中国,在天津的德国租界里的一家眼镜店里以校光,和打磨镜片为生。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现在应该还在天津德界的那家眼镜店内工作。我就是在修我的眼镜时和他认识的!如果公司能弄到光学玻璃和相应的设备的话。我想他应该可以制出公司需要的瞄准镜!”
见司马如此的急切,史道姆便想了一下开口说到。不过虽然嘴上这么说,可是在心里头史道姆还是有些拿不准主意,必竟那个人只不过是个修理光学器材的技师罢了!
————————————————————————————
虽然说在欧洲早已经战火连天,可是欧洲地战火明显得对于亚洲的中国根本没有什么影响,至少对于生活在中国的数十万外国人而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