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格鲁派-《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波罗蜜多乘就要广修六度,学菩萨学处,受菩萨戒,尤其是要学习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无戒不定,无定不慧,止观必须双运。止出轻安,观慧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证悟空性。若无观慧则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质,自己尚不能出轮回,遑言度众生,所以大师总结菩提道次第为三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出离心和菩提心,此二是噶当派所提出。只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能出轮回生死,大师又提出空性见,有空性见才能破除无明实执,断生死轮回之根本。但不知轮回苦,不生厌离,不求出世,无出离心,连自己出不生起厌倦轮回之苦更不能发菩提心度广大众生出轮回,那么不求出轮回,修了空性又有何用?故首先要有强烈出离心和菩提心,然后才能断生死轮回根本之实执,求出生死之空慧正见。有了正见才能断除二障现证空性,直趋佛位。若轮回都出不了,哪里还能成佛。

    总之,三藏一切大小乘经典,均为成佛之支分,前前为后后作准备条件,因此不可偏废。这些要点全包括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之中,是求佛道者真正之教授。从众生成佛必须经过这三种道次,不能躐等,或妄行取舍。菩提道中最重要者为止观双修,若只修止,纵然得到最好的三摩地,也出不了生死轮回,修到了四禅天的地位也终有堕落之一日,所以由止获得轻安,为修观奠定基础,始易生观慧。如已修止进而必须修观,生起空性正见,方能对治生死轮回根本实执,解脱轮回,其次修大乘行,应重视空性与大悲和四无量心相结合,重视业果,重视缘起,缘起性空必须双运,若欲即生成就,必须急速圆满二种资粮【110】,方能成一切种智,圆满三身。然欲急速成就,若无善巧方便,独依显教修习,亦难成办。故大师又特著《密宗道次第广论》,并提出许多实修方便,如此显密双重结合修习,则必有成就之日。这些都是大师的殷殷教导,一切详见大师所著二种《道次》之中。

    第三、谈密乘实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意思就是要学人在学显教大乘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学密是为利益众生急速成佛,现证三身,,才能广大利益众生,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如此学密才有基础。学密前先依止具德上师,方堪为大阿阇黎,求其灌顶。未得灌顶者,不得讲听密法教义,更不能随便乱修。关于作净、设坛、仪轨事相,论中均有详细的规定。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须严谨守护,若不持戒连人天善趣亦不能得,遑云成佛。其次则须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

    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事部以外部事相为主。如身语之沐浴作净、设坛设供等外事,而内心则兼修瑜伽住三摩地,其灌顶以花、水、冠三灌为主,随加授记、庆慰、随许。其授三昧耶戒与行部同。事部中对有无自身明现为天身或自己对面生起天身这方面颇有异义,大师许有自起天身。修十真实作承事,四支念诵静虑,修六天与及住火、住声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等。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贯彻修真实之义,所谓修真实,即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

    行部。外部事相与内瑜伽交相为重。行部灌顶于花、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等灌顶,随即作授记等同事部。授三昧戒,其戒即恒念皈依和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戒与支分戒,其它续部所说之三昧耶戒亦应守护。正行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承事法、求悉地法等。

    瑜伽部。专示内修三摩地法。灌顶法于行部灌顶上加金刚阿阇黎灌顶和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等共十一项。授三昧耶戒,当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和解释经所说五部之三昧耶戒等。本尊有五部如来,正修法分有相和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瑜伽有四座修、无相瑜伽、修佛部等四部为主修法,善承事已修悉地法。此又分为静虑、念诵、护摩和修悉地法。

    无上瑜伽部。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名无上。其灌顶法在未灌之前先修曼荼罗,有自起对起之分,乃至七合等修法,修习各种仪轨,然后灌顶。无上部有四大灌顶,即宝瓶、秘密、智慧、句义等灌顶。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戒、八粗罪、二十五禁行和诸禁等。

    正修即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关于本尊本派有《大威德》、《胜乐》、《密集》和《时轮》等。修生起次第自观天身,生起佛慢,可以打破耽着,断生死轮回根本,同时密乘观修,直观佛的果德如五现证等,即生成佛之意,圆满次第又有二规,依父续修幻身光明,通过金刚诵等三远离,由最细风心成就幻身,再入光明中清净,身现自加持之虹身,心成胜义真实,现证双运之身。依母续修乐空双运,成乐空无别,即大乐心与空性身二者体性无别清净一切尘垢之无二智。此智则为无明永尽,微尘清净无碍之空色身,亦即相好庄严之报身此身与不变妙乐之心结合成为双运之佛身。欲证乐空之见,首先应证空性正见,若无空见所摄,绝不能得真正之乐空。

    第四、谈格鲁派的缘起性空见。为什么得空性见则能解脱轮回?因为空的对立面是有,万法之有是由缘起而有,其法性为空,众生由于无明执有为实有,故成为生死流转之根。所以要通达空性,悟得缘起性空之理,才可断除人法二执,不起惑造业彻断生死流转。欲断生死,空性最为紧要,要明性空必先了解缘起而有之理。佛家认为宇宙万有皆由众多因缘聚合而有而存在,因缘条件不具备就不能生,不能存在,就非有。缘起有即无自性,即是性空,而否认任何一种存在是永远有真实性。外道则不讲性空,说宇宙万有是自性有。何为自性有?

    (1) 承认万有有自成性,非因缘造作,不须条件聚合,本来即有,或自然而有;(2)不相待性,不相互关待性,不相互依存是孤立存在的实体;(3)不变易性,没有生、住、异、灭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自性有则不承认万有是缘起而有,也不承认有空性。佛教反对自性论,说这是破坏缘起论,认为世间没有一个不依条件、不互相关待而永恒存在的独立实体。

    万法是缘起而有(存在),又是如何缘起而有?缘起之因须具:(1)因缘聚合;(2)依靠条件;(3)假名安立。聚合缘起是小乘有部经部和大乘唯识所许,其理最粗;条件缘起为中观自续派所许,其理略粗;唯有安立缘起,即名言施设之缘起,其理最细,为中观应成派之所特许。中观应成派认为“从色乃至一切种智皆是唯名安立而有”,即一切万有都是由假名三安立而存在。如何安立而有,则由分别心、于安立名处、安立假名三者缘起聚合而有,三者之中若缺其一,则不符合安名之量,不能成其为有。

    一切缘起都是安立缘起,安立缘起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 有分别心、有安名处(即支分条件),若无有名字(假名)则此法亦不能成立为有。如造一年,必须车之支分具足,如车之轮、轴等。车支聚合成形,尚不成车,因无假名,还不能够构成车的明确概念,不能引起车想。因只有车形,无有名字,脑中构不成概念,难以想象,所谓非名言境、非分别境故。如人乍见一新鲜事物,初尚不知此是何者,必待他人告之,始生认识。有些事物虽尚未安立名言,立即知其为何物者,乃由过去已有名言概念能引起联想推测,极串习故,若无车名,虽佛菩萨亦不能说彼为车,佛亦要顺世间名言,若无名言则不能成立为“有”(存在)。安立名言是由不加观察俱生之知而为安立。又名言安立须合三量: (1)&127;世俗传称之名言;(2)世俗量不相违害;(3)于空性不相违背,非任何名言皆能安立为有。

    2、 有分别心、有假名,无立名处(缘起支分),亦不能成立为“有”。因为是无事作为根据(事即安名处之支分),亦不起作用,纯属抽象幻想。要砖、瓦、木、石等支分聚合,始立屋名。当然砖瓦等每一支分并非是屋,因在支分下求屋而不可得。支分聚合虽有屋形,亦非有屋,未安名前尚未定知是何物,未形成概念。必须支分聚合因缘具足,成立名处,予以安名,屋乃成立为有。又安立处必须与分别心和假名同时而有, 若安名处不待分别安名而先已有,则成为物,为自相有,属于应成所破。又安中处必须如量而有,如盤蛇似蛇,细观其形,毫无蛇之支分(非量),何以又生蛇觉而起恐怖,此全由分别心于非量之安名处而安名所致,若人告以此是绳(正量立名处)非蛇,则其恐怖感觉亦自消失,蛇法则成非“有”(存在)。,安名处仅是构成一法之支分,亦非是实有,唯有假名。此支分系由其它缘起因素提供的支分,再穷追下去,支分又是由支分聚合成的,亦唯假名,其一一支分,永远都无独立自体,而由其它提供的缘起有,皆无实义可得,中观应成与自续的差别就是在安名处上,共同承认一切均是由分别于安名处上立的假名,但自续则承认安名处有自相,应成则破之,认为皆是性空唯名,名下全无实义可得,然又说安名处之支分,必是实事,与抽象安名者不同,但车之有轮、轴等仅是支分亦是安名而有,于支分下求车不可得,支分非车,聚而成车。虽是有车,仅名有支,唯有假名,亦不可得。有支,即具有支分者,此指的车,只是一个总名而已。

    3、 有安名处、有假名,若无分别心,亦不能成立法有。如车有支分,虽成形,但无分别心参与共间,则谁来证明有车,或有屋之存在。车不能自言我是车,屋不能自我是屋,都是通过人们的主观认识才了解其存在的,“法不自起故”。“由分别心遂有一切法”,“以分别成立诸法”。“彼法如有,须有彼法之分别,彼法如无,则决无彼法之分别,故法之有无与分别心极为相关”。“一切皆以分别心而有”,“没有分别心,就没有一切法”,所有世俗胜义皆是分别心所安假名,佛与众生皆同为安名,唯众生以分别心安立,佛以一切种智安立,其安名之理则是相同,可见一切法存在与否都是以“心”为主要条件的。

    以上三缘聚合,始能成立法有,这是应成派的看法。依应成派看,除自性有是属外道,内部诸宗皆共同反对自性有,但诸宗对缘起有的有的看法则又有差别。应成派认为他们都是实有论,因为他们承认不依唯分别假名安立而有故。

    如小乘教中把万法归为人法二法。认为诸法无我,人我是空,法我则不空;认为色心有极微的本元实体不是唯名安立。大乘中的唯识认为三性中之依他上所起能所二取是空,但依他不空,承认有阿赖耶及自证分,不是安名而有,而是有实体;大乘中观宗之自续派虽承认色心皆是假名安立,但认外境或安名处为有自相,假名之下而有所得,不是唯名,亦是空不彻底论。依《止观讲义》,说此实有论约分为七种: 1谛实有。小乘认为人我空,法我不空,法有心法和色法,即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二皆有体,为终极元素,似二元论。 2实物有。小乘承认极微是有质素是缘起的基础。 3真正有。小乘承认极微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此三属内宗小乘的实有论 4胜义有。有终结的实在,有真体。 5真性有。有真性。 6自体有。有染净一切诸法所依托处的本体。 此属大乘唯识和内部各宗派,如宁玛派、萨迦、噶举、觉囊等承认有真如,如来藏、阿赖耶等,均为实有论。 7自相有。中观自续派承认诸法立名处有自相特征,因此安名处即不须名言安立而有。 以七有论,或说有体,或说有相性,这样就否定了完全彻底的空性,而是有所得见,故应成派均破之。

    应成派承认诸法唯由分别安立,立名之下并无实义可得,若有所得,则是实有论。故于“由分别安立”前加一“唯”字,唯由分别安立,这是彻底的空性论(毕竟空)。

    应成派也承认假名安立之法有体、相、用,但均属假名安立,非有实体。

    诸法是分别心安立假名,本非实有;若执为实,则为实执。实执有二,即我执和法执。我法二执由于所执对象不同,执在我上为我执,执在法上为法执。对象虽然有别,而执相相同,破此实执才能出得轮回。二执之中我执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我,梵语为补持迦罗,我执即执有补持迦罗我,要破我执首先要认识此补持迦罗以何事为我。

    何事为我,即我的名相所依事(能诠表之我)是什么?除外道执离蕴常我外,内部各宗亦各有不同。小乘以极微或五蕴为我,大乘唯识以阿赖耶识为我,皆有实体。中观自续派以立相续为我,我有自相。中观应成派则以依蕴假立之我的唯我,为我相所依事,亦即我之所缘境界。此唯我为名言之我(唯我)属假有事、假名法,非是实有,不是所破对象,但要认识以何事为我,现在仍以车为喻: 外道执离蕴之常我,执实物有,如离车之分别有一独立之物。 小乘内部许极微、蕴和合或蕴相续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不待假名安立,执立名处,实物有,如执支分聚合以为车。 大乘唯识许阿赖耶或自证分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依他起性有实体,实物有,如执车之一支分。 中观自续派许意识流为我,或我的名相所依,非唯分别而有,而是执自相有,亦如执车之一支分。 中观应成派许于立名处蕴上假名为我,或我所相事,说则为全车。此我相所依即为执着所依、业果所依、生死流转之依据。

    从佛教的观点看来“诸法无我”。“我”本来是没有的,但众生有此实执,因此追查此执因何事而起?按应成派的看法,我既非有,故执着所依亦非实事,只是假名安立之我,属名言境,是业果所依,是生死流转的根据。但其他宗的看法,我执所依皆为实事,应成派看若破此唯我(名言境之我)则破坏业果成为断见,是所破太过。破的是依此唯我上生起之自性实我,此则为萨迦耶见,为俱生我执亦即我执无明,执实我实法,属应破分。我执无明所缘之境,执我是实法,此境为名言,非有自性,属虚妄分别,故是应破。所以首先要认识所破。现举一例,如通常眼见一瓶,同时即觉瓶是有,此有尚属世俗有,即名言有,尚非执实有之情。如此瓶遗失,遍求不得,情急曰:“我瓶何在?”或告之曰:“瓶已破”,彼时由痛惜心情所执之瓶,不待名言安立过去,而觉本来即有。如此之有,则为自性之有,亦即实执之有。此有即是应破(实执)。总之缘起所现不可遮破,也不能遮,这是业缘因果。

    在所破上应认识何为所破、何非所破。依应成见依蕴为立名处安立为我,此“唯我”的分别心是有,不是应破;凡不依分别安名之我,皆为非有,属实执,为应破,故破我执只是在唯我上所生之执着,此执即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属应破。若破业果所依之“唯我”则破业果,成为断见。缘起所业缘因果只有随着无我空慧的增长,自然逐渐消除,缘起规律不能破坏,破法执也是这样,就不多谈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