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 觉囊派-《九郎资料集》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觉囊派教义

    第一、觉囊派在藏传佛教中可算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觉囊派持他空见:承认有真如本体,与藏中宁玛派的大园满,噶举派的大手印,萨迦派的轮涅无别均承认有明空本性,颇为相似,不过各派又各有说法不同,但均属于“胜义有”类。觉囊派与藏中持应成派中观见的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全完对立。因此被视为异端而受到排挤。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觉囊的见地仍来源于印度的中观派见。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裂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认自己是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觉囊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教释迦牟尼在印三转**中的末转**的意旨,是究竟了义中观之教。

    关于佛的三转**,各派亦有异说。

    《土观·宗派源流》说:释迦牟尼一代教言,总结为三转**。初期教法为四谛**,属小乘教;中期为中观;末期为唯识,此二为大乘教(《宗派源流》19页)。

    觉囊派不同意末转**仅为唯识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观了义教。《觉囊派教法源流》说:"导师释迦牟尼佛为顺应众生根机,转了三次**:初为小乘转四谛**,其经典有《缘起经》等等,此为因时因势而说之教,后成为争论之由,属不了义教;中转远离戏论无相**,有《广、中、略般若经》等等,亦是因时因势所说,后成为争论之由,属半了义教,末转分辩胜义**,有《如来藏经》等等。这不是因时因势而说,而是宣说究竟真理,真如法性,光明如来藏,众生本具之佛智等,为完全是不可退转之了义教,所以全无所诤之处(原书3-5页)。

    关于判教各随所需,历来就有许多争议.据内地佛典记三时判教是出自《解深密经》。初轮是小乘教,中轮是法性空宗,末轮是法相唯识,此二是大乘教,对于初轮没有争议,争论较多是在中轮和末轮上,那一轮是了义教?争论的原因由于各大论师各对佛语解释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宗派。

    最早解释佛语而作论典的人是龙树菩萨,约公元三世纪时人,他是开创大乘之轨范,解释佛中轮密意,造中观《理聚论》,破小乘的色心实有论,提出缘起无性,色心一切皆空说,他的随学有提婆、佛护、清辩等创立了中观学派,后来因各自观点不同又出了若干支派.但都承认中轮为了义教,末轮为不了义教。后来无着等出,不满于一切皆空之“毕竟空”说,依末轮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胜义有说,他的随学有世亲、安慧、陈那等亦因各自的观点不同,裂为各小派,他们说末轮的初期是瑜伽行唯识派,后期是唯觉明的中观学派,总属于“胜义有”论派,承认末轮为了义教,中轮为不了义教。后人把龙树之门称为“空”宗,无着之门称为 “有”宗。空有之争在印度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三时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本来龙树开辟之空宗,无着开辟之有宗,在藏在印均称为大乘之二车乘,喻如日月二光或称世间二眼故空有二宗是相辅相成的,不应有高下之分。(《宗派源流》1页)、(《知识总汇》中553页)。

    关于无着的学说,在印在藏大多都说为是唯识学,觉囊派不承认只是唯识,认为无着世亲是解释佛的末次**,提出如来藏和自觉智,属于大中观的了义教.他们就是随行无着所倡导的胜义有即他空见的中观学说。西藏的学者们对无着产生误解,主要是他们没有把唯识和唯觉明(不二智)分开的原因。因此他们独尊龙树认为是中观正宗,贬低无着认为只是唯识而不是中观派。(《知识总汇》553页)。

    觉囊派的看法认为这些学者对中观的理解还不全面。多罗那他把中观分为四个层次: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

    (一)共通中观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他们说中转**后宣说之《般若经》等为了义经。龙树为解释经义著《中观理聚》等论成为中观派的最大权威。末转**各经都是不了义经。共通中观唯主“空”义,后来发展成为应成派则主张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胜义世俗一切皆空的“毕竟空”论。(《他空精义》232-233页)。

    (二)大中观主胜义有的他空见,觉囊派自认在藏就是他们的这一派,大中观的根据的经典方面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妙臂请问经》、《大般涅经》、《宝云经》等究竟了义诸经。阐释经义的有:弥勒、无著、世亲等的著述。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略提他空之义。在《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性论》等中作了详细解释,在《宝性论》中更详细为决择他空之义。依觉囊派说,龙树亦说他空见,他在理聚论中为除常边,成立为空,在赞聚论中为除断边,成立为有(《文选》165-166页)。如《法界赞》中亦提出胜义不空的中观了义思想。陈那、安慧更发展了这种思想。从上述经典来看不仅宣说有唯识理论,并提出了法界真性,如来藏,不生不灭等(《二谛论》19页),且是开创了中观了义之宗(《他空精义》232-255页)。

    龙树无着的他空思想传入西藏由素·噶瓦多吉译师和赞喀布齐等人所翻译,觉囊派先辈所继承,到了笃补巴时则更为发扬光大(《他空精义》234-237页)。

    (三)中观不共义,提出了如来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众生皆具。这佛性就是指常,乐,我、净、正、真、善。(《文选》)154页)。又说此为法身。

    (四)中观秘密义,提出佛本具有身智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法身”这些概念。法界不是一般概念所说的空,它是出生一切法之界,尤其是胜义法界指的是一切涅功德之所依。法身说明此为佛之身、智万法之所依。皆为胜义有。(《他空精义》)241-245页)。染法空了,净法不空,此本根不变,因它为胜义智慧善品之根,属胜义有。自认为这就是究竟的了义大中观。觉囊派的大中观,实际是在唯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识提阿赖耶识是有为法,只能含摄染法,他们改提如来藏,是无为法,染净兼摄。

    为表示他们的教义是本自佛语经教,还提出了四依不依: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他空庄严论》148-149页)。又引《楞伽经》说;依于唯识理,不观察外境,依于无相理(空宗),始知超唯识,缘于缘真实(有宗),又超过无相,非有相瑜伽,不能见大乘(《了义海论》274页)。他们主张的胜义有,就是有相瑜伽。

    第二、关于他空见。觉囊派提出“自空”和“他空”这两个术语。什么是自空?说世俗诸法各以因缘而生,缘生不会有自体,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为自空”相反“自己本身本具万德而不空者,则为胜义有,加在胜义上的东西如他世俗二执离戏等皆空则名为他空”(《二谛论》3页)、(《知识总汇》中550页)。自空、他空是对待来说的,说世俗是自空胜义当然是他空了,"他空”换言之就是承认胜义不空,"胜义有”反对“毕竟空”。这个名词在印度的佛典中是没有的,觉囊派为了显出他们的不共宗见(51),故特立此新名。

    他空见不仅是依据印度的经论,纯属理论问题,他们他空见的来源,还是由于实际修证所体验出来的。

    胜义有论是来源于印度,他空见之名始自裕莫·木居多吉。他在修密乘的“时轮六支行”时,见到空色的天身之相由内显发,乃众生因位本具,以此为据,倡说他空胜义谛恒常不变,由他秘密传到衮邦巴·吐杰尊追,著《时轮心要本释》和《瑜伽六支导引》。到笃补巴·协饶坚赞时始广为宣讲他空见,其本人著有《了义海论》等,广引显密经教,证成其说。又后巧勒南杰著《广略破迷论》,聂温·衮噶白著《宗派庄严论》,多罗那他有关他空见的著述更多,不胜枚举,于是他空之见遂广为传播出来了。(《宗派源流》213-217页)。

    他空的理论如何建立的,他们提出三空说。三空说出自《经庄严论》(《二谛论》4页)。

    首先弄清空的概念。什么是空,什么是不空,空的是什么,应当分辩清楚,于何物上无有何事则此事空,而其所余者则为不空。(《了义海》242、247、246页)。因此关于空性提出三种空性来进行观察。三空性有:无物空性,有物空性,胜义空性。一、无物空性,指虚构的幻想抽象的概念,如方分、时间、大小,美恶等空无实质可得,这是一种空法,二、有物空性,指一切因缘生法有实际事物作为条件,但是缘起无自体可得,这又是一种空法。空的情况大概可以概括为这两种。任何事物均有两面,空的反面就是不空。三、胜义空性,胜义是离戏而空。空的什么就是离戏,胜义本身不空。离戏就是离开加在胜义上的断常有无诸边执和二取有相之法(53)(《知识总汇》中547页)。胜义空性具足一切胜义善品是诸法之本性(《文选》102页),它既不是抽象的空,也不是缘起的无自性空,而是恒常不变之实相。此实相有种种异名,如真如、自觉智、空性、胜义谛、智慧、法性、法界等等,此为慈氏(有宗)和龙树(空宗)之所共许(《了义海论》295页)。

    《知识总汇》说智慧法性,其体本自元成,永不变易,不空常往。(原书中547页)。《经庄严论》云,知道无物空,又知有物空,知自性空后,方谓知空性(《他空精义》241页),(《二谛论》4页)。

    再从二谛来看空有问题。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世俗谛指世俗诸法,在世俗心中认为实有,故名世俗谛,然皆是生灭变化,虚妄不实,是假有之有为法。胜义谛在智慧观照中见为实有之法,则为永恒不变之真实,故名胜义谛,是真有之无为法。觉囊派特别强调胜义有,说它是常恒、坚固、雍仲离戏、寂静、园成、自性成就、实义有、实有等(《了义海论》189页)。

    无物空和有物空属世俗谛,均无自体是自空,属空。胜义空、属胜义谛自体不空,而是他空,属有。按觉囊派说凡缘起性空有为法皆是自空,非缘生之无为法是他空。就“有”的方面来说,世俗谛属名言有,假有不实,而胜义谛则属真有,永恒真实的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