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周礼·冬官考工记-《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就连王讯这话连《考工记》作者都能说成是梁思成先生,还要期待他能够这个问题解答出来,几乎不可能。

    魏晋到隋唐,历经十朝,期间,都城一变再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要了解清楚它们都城名称。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研究哪个都城遗址被发掘哪个都城遗址尚未被发掘。

    之前,宿先生提问,魏晋南北朝到底有多少个历史朝代,大家都说不出来,更不要说它们的都城了。

    答不出来怎么办?

    只能求助了。

    那么求助谁?

    苏亦肯定是首选。

    所以,他们又一次下意识望向苏亦。

    乐得许婉韵都小声问,“苏亦,这是啥情况?”

    马世昌笑着解释,“估计是在其他先生的课堂,一有大家不知道的问题,就喜欢让苏亦来回答问题,所以大家都习惯望向他了。”

    姚华山小声起哄,“苏亦,赶紧站起来回答问题,宿先生还等着呢。”

    苏亦却站起来。

    干啥呢。

    自己又不是人工智能。

    啥问题都要回答,啥问题都要懂。

    多累。

    然而,他的内心吐槽,宿先生显然并没有听到,又再一次把喊起来。

    苏亦也算是无所遁形了。

    人工智能就人工智能吧。

    “曹魏都城是洛阳,洛阳是咱们考古重镇了,重要性无需赘述。关于洛阳,有一个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洛龙区城东15公里,是汉魏时期的都城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好多朝代都以洛阳为都城。”

    说着,苏亦就开始展开,“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邺城、建康城、鄂城、汉魏洛阳城、隋大兴唐、长安城、隋唐洛阳城等、扬州城遗址已经做了比较充分的调查发掘,除了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宏观认识之外,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还使我们对城市的宫殿、坊市、寺观、礼制性建筑以及居民的住宅等有了微观的了解,从而使我们对当时的城市有了立体的认识。根据考古勘察、发掘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对上述城市的平面布局做了复原,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考工记》所载城市制度在实际规划、营建中的演变轨则。这一点最后在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建造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不过,这些个朝代,在统治时期,都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宿先生的这个问题太大了。

    一时半会,苏亦也没有办法讲完。

    他也讲不完。

    因为很多都城,他都是蒙圈的。

    他前世又不学城市考古,能够扯出来一两个就不错了。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144章 周礼·冬官考工记)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