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考古学是什么-《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看着对自己的话,如此郑重其事的张新,苏亦想了想,说,“你以后啊,留校咱们北大的话,遇到从其他普通院校考研来的孩子,还是要多给一些机会的,毕竟人家孩子也不容易,说不定为了成为你的研究生,连续考了三年的,说不定人家为了考上北大,在周边租房子,连吃好几年的泡面呢。”

    说到这里,苏亦一把辛酸泪。

    妈蛋,哥们当年为了考北大,多不容易啊。

    第一年在广州考还没事。

    第二年就开始到北京备考了。

    第三年更过分,直接搬到北大周边租房子了。

    这个所谓的周边也只是地铁半个小时经济圈,但每天的通勤时间一个小时也不容易啊。再说,半个小时经济圈,房租也贵得离谱啊。

    好在家里有矿,母亲弄了一个服装公司,父亲弄了一个画廊,不然真要吃土了。

    就算如此,苏亦为了自立自强,苦其心志,劳其体肤,尽量把自己弄得悲惨一些好努力奋斗,也没怎么跟家里要钱,都是靠着以前的零花钱来支撑的。

    这样的日子,颇为艰难。

    这种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更加过分的是,等他三年研究生考完,当年的同高中北大中文系学姐早就硕士毕业去英国读博了。

    不要惊讶为啥一个中文系的妹子跑去英国读博,人家研究的是比较文学,研究到后面就杀都国外去了。

    其中的辛酸,谁能懂啊。

    然而,他这一通话,却把张新给弄懵逼了。

    这货第一句话就是,“小师兄,泡面是个啥?”

    苏亦气急,“滚,重点是泡面吗?”

    跟苏亦混久了,也知道他的滚是语气助词不是动词,不需要真的滚。

    张新傻笑,“小师兄,你可别开玩笑了,咱们两个班强者如云,想留北大的人多了去了,我想留也没有机会啊。”

    苏亦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本科毕业未来应该是没有机会了,最好读研,研究生毕业,问题不大。”

    张新没自信,“那也要考上啊。”

    苏亦说,“没事,你会考上的。”

    张新轻叹,“但愿吧。”

    看着这货如此没出息的模样,苏亦气不一出来,“我说你考上你就能考上。”

    完事,他还跟神棍似的来一句,“你信命吗?”

    张新摇了摇头,“不信,我要是信命,估计就考不上咱们北大了。”

    苏亦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你以后就会信了,不然,我怎么会在你的身边呢。”

    说着,又抽了一本《长沙发掘报告》递给对方,“别光翻《洛阳烧沟汉墓》,这本也要看,看完了,不要忘了给我写读书报告。”

    “啥?”张新一脸懵逼。

    苏亦理所当然的说,“为了你未来能顺利考上咱们北大的研究生,我决定了从今天开始给你开小灶。”

    顿时,张新感动不已。

    苏亦心中却想,小样的,未来,日子还长着呢。

    ……

    俞先生的学术专着并不多,当然也不算少,只是不如宿白先生这样高产而已。

    毕竟宿先生是九十五岁的高龄离世,而俞先生享年七十,多出来二十五年的时间,如果专注学术的话,成果已经极为丰富了。

    早年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徐苹芳先生离世的时候,宿先生就曾经有些感慨的说,“(解放后)第一批,走了三个。这三个人都没人能顶啊!没有人能顶得起来这三个人的工作,也没有谁,能看见有这个可能性。没想到,解放后还出现断层了,看来这个断层难补了!这三个人都是解放前的高中毕业生,高中这阶段都学得比较完整,到大学来,他们的先生大多也是解放前的,不管多少,还带了他们。解放后就没有这个条件了,高中也不怎么上课,他们自己教的学生还可以,再往下一代就完了,所以,这就有了断层了。这也该有断层了……现在的教员,谁也赶不上他们三个啊!”

    宿先生说的三个人是2003年辞世的俞先生、2005年辞世的邹先生和2011辞世的徐苹芳先生。

    他们三人都是新中国考古教育培养的第一代学人中最优秀的。

    了解宿先生的人都知道,先生从来没有在学术史的立场之外品论过任何人,先生评人论事都是从事业出发的。

    宿先生罕见的点评三位先生。

    可见对他们三人学问极为认同。

    然而,那已经2011年以后说的话,旧友学生纷纷离去以后,老人也开始陷入了对往昔的怀念还有对中国考古学未来之担忧。

    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以后,应该也对往事开始释怀了,早些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也都烟消云散,都成过往云烟。

    俞先生的着作不多,是说78年之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