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战国秦汉考古在历史考古中,也不及商周考古早,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这是宿先生上的,自家导师的课苏亦肯定要优先。 俞先生不至于为这事跟自己计较吧? 事实证明。 苏亦没想多。 俞先生到后来,示意他靠边坐以后,就坐在他的原来的座位上,“苏亦,你终于来听的课了,不容易。” 这话有点类似于吕遵锷先生之前调侃苏亦走出门一样的道理。 苏亦能说啥,只能说,“被事情耽搁了。” 俞先生是个好人。 这话很多人都说过。 北大中文系的李零教授曾经说过,德国人罗泰也说过,还有好多俞先生的学生都说过。 苏亦也觉得俞先生是好人。 因为他接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小,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苏亦不明所以。 俞先生指着他的垒成一堆的书,说,“时间还有,不急于一时半会,有些东西不是单纯靠看资料所能办到的,要琢磨它的内在逻辑。还要靠一定的悟性,你的悟性很好,不必有这样的急迫感,我刚才在教室门口,就一直看到你翻来覆去的翻书,翻页次数太多,太过频繁,感觉你有些急躁了。不应该如此。” 唰的一下,苏亦的脸就红了。 俞先生的话,说到他的心坎上了。 没法不急。 自家人知自家事。 他不是啥少年天才,跟眼前这位中年天才更是没法比。 他也不是普通的本科生,更不是普通的研究生,他也野心,想要早点夯实基础,然后开始自己的研究。 甚至,想要在短时间内蹭课阶段给结束了。 所以,这段时间就一种焦虑感,总觉得时间太少,事情太多,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 看着他天天趴在书堆,天天泡在图书馆,别人好像都觉得理所当然。 觉得他这位小师兄自当如此。 因为大家也都在争分夺秒的看书,图书馆的阅览室每天都学生爆满,甚至, 图书馆熄灯了,在路灯下还有学生看书的身影,拿在躲在路灯下背书的身影,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北大还挺多。 身处这种环境中,苏亦这样的伪学霸,是有压力的。 甚至,接下来俞先生的课堂上,苏亦也有压力,担心俞先生会把自己拎起来回答问题。 所以早早就做好准备。 然而,等他拎着一垒书到课堂上的时候,这位先生却告诉他,不要着急,慢慢来。 苏亦的内心活动就可想而知了。 他欲言又止,最终也不知道说啥。 他不说,俞先生说,“做研究时,如果从材料中得到一点新认识,而这个认识放在那种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逻辑轨道上不合理,就应该寻找别的解释。单纯追求材料的完备是得不到高层次的研究成果的。好好想想是不是这样。” 虽然苏亦不做啥研究。 但这话,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文科又不是理科,不必一条道路走到黑,可以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甚至等俞先生返回讲台的时候,还特意说,“专业文献读累了,可以读一些世界名着,一是锻炼语言文字能カ,更重要的是陶治性情。当代人尚不能理解,如何理解古人?” 估计刚才俞先生看到他频繁翻书,以为他在研究上遇到问题,故此才特意过来宽慰他。 所以说,俞先生是好人。 这话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在北大学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