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如果我是一个诗人-《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如果说以上这些文献只是有些难度的话,那么战国时代赵都城址的发掘这本发掘报告就让众人蒙圈了。

    因为这是日本学者驹净和爱写的。

    台下的同学们,看到这分发掘报告乱入,都有些蒙圈。

    这里面就是涉及到一个前面说过,40年代日本人曾对赵邯郸故城进行发掘。

    这些发掘成果就放在这份报告里面。

    三十四年代,国内大部分的遗址都是日本人在发掘,赵邯郸故城就是其中之一。

    跟宿先生一样,俞先生的日文也很好,不过两人学习日文的动因是不一样的,宿先生是在日占区上学,后来又读伪北大,日文不学都不行。

    而俞先生则属于爱好。

    因为俞先生一开始在北大读的是博物馆专修科。

    读博物馆专修科,自然而然,一天到晚都研究博物馆。研究博物馆,要研究啥?

    光研究陈列这些东西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些玩意,来来回回就这点东西,研究不出啥东西,重点依旧是放在陈列的内容上,而不是陈列形式。

    所以,早些年,北大博物馆专修科的学生都读了不少的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俞先生。当年,有一个开架的阅览室,日文书籍全部都放在那里,这些书都被俞先生读完了。

    这就很恐怖了。

    读完这些,懂多少东西,就可想而知。

    当许婉韵跟他说这个故事的时候,苏亦都感慨不已。

    估计俞先生喜欢读世界名着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也正是如此,俞先生的懂东西非常多,瓷器、刺绣、剔红这些都懂,这也是为什么在研究楚文化的时候,俞先生能从漆器工艺等方面着手的基本原因之一。

    跟宿先生一样,俞先生也鼓励大家学点外语。

    有条件的话,可以读一些日文文献。

    今天他不是分享者,而是跟大家一样都是一个倾听者。

    所以也没有什么人缠着他问问题。

    倒是,王讯跟张新两个家伙喜欢跟在他的身边,看着下课以后,俞先生站在教室外面朝着他招了招手。

    苏亦就对着张新跟王讯俩人说,“俞老师叫我,你们帮收拾一下书,谢谢啊。”

    “没有问题。”

    “小师兄,你放心去吧。”

    最后一句话,不用想都是王讯这逗逼说的。

    到了门口,俞先生便说,“咱们一边走边聊。”

    苏亦点了点头,跟在俞先生的身后,十分老实。

    俞先生只好放慢脚步,笑,“你这是干什么,又不是犯错的学生,低走头走在后面干什么?”

    苏亦不好意思笑,“走神了,我在想俞老师你有什么事情找我,又不好意思问。”

    俞先生笑得更欢,“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是聊聊,主要是想知道你这段时间都在看什么,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这样的问题,确实是闲聊了。

    苏亦说,“因为要研究佛教考古,所以,这段时间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这本书上。”

    俞先生不意外苏亦的回答,他说,“抗战期间,此书与陈寅格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同获民国政府教育部学术研究评奖哲学类一等奖。”

    说着,他由陷入回忆。

    “我读本科的时候,就很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两本书,在这两本书中,他反复强调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在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关系上,他提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的论点。这对研究中华民族融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说完,俞先生问,“陈寅恪先生这两本书都读过吗?”

    苏亦老实回答,“读过,我这段时间在跟随着周一良先生学习魏晋南北朝史,所以,陈先生的相关着作都在看。”

    俞先生意外不已,最终感慨,“你愿意跟周先生治史是好事,当然,周先生愿意教你更是难得。周先生是有大学问的,曾经在美国留学,又曾经出访过多个国家,极具国际视野。我之前还担心你基础打不牢固,还想着,有时间帮你夯实一下基础,现在想来是多余的了。”

    苏亦连忙摇头,“俞老师,你可不能这么说,我还想多多跟您学习呢,苏主任之前可是说您是咱们北大的天才,让我有时间一定要好好跟你学习。”

    俞先生又笑起来了,“说到天才,在咱们北大,谁又能比得上你啊,不过,少年成名,却不能为盛名所累,不然,于己不益……”

    苏亦郑重地点头,“嗯,俞老师,不会的!”

    俞先生点了点头,“苏先生对你也很关注,不过他的事务比较忙,就交代我对你多些关注,现在看来,对你关注还是少了,连你跟周先生学习的事情,都不掌握。”

    苏亦解释,“主要是周先生不想受别人打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