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这次肯定不是一棵开花的树-《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台下一阵哄笑。

    李志虹也不再追问了,因为她知道,苏亦肯定不告诉她真相。

    不是,苏亦不告诉。

    因为这小故事,它其实也没有作者。

    这故事差不多跟泰戈尔《飞鸟与鱼》差不多,有这首诗吗?

    有,但它是泰戈尔写的吗?

    不是。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佛家典故,但真有这个故事吗?

    其实没有。

    因为电影《剑雨》曾经有类似的台词,

    “我愿化身石桥,受那五百年凤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两淋,只求她从桥上经过。”

    这是一句电影台词,据称源自佛典,是释迦牟尼堂弟兼弟子阿难的一句独白。句子虽是阿难的独白,却映现出佛家弟子难以割舍的人世恋情,其情丝细密,耐人寻味。

    但佛典真有这样的故事吗?

    其实谁也不知道。

    都考证不出来。

    也没有谁闲着去考证。

    大家猜测,都是杜撰的。

    那么佛经有没有类似的故事?

    有。

    比如《楞严经》。

    其实,《楞严经》即是一部释迦专为阿难讲授佛法的著名经典,讲法的缘由就是因为阿难与摩登伽女的私情,讲法的结果却是二人双双皈依佛教。

    当然,关于“石桥”的诗情禅意,虽然曾流行一时,终究是电影剧本的杜撰:佛经原文中是找不到这么情意绵绵的句子的。就佛教徒与佛学家们而言,所谓“石桥禅”只是凡夫俗子的情诗首,不但与佛经本身无关,与佛法、佛学更无关联。

    因为《楞严经》从一开始,即交代了故事背景,是阿难被摩伽登女的魔法引诱,释迦以佛法神咒解救,之后则大讲佛法如何重要情欲如何虚妄等等。

    《楞严经》只有第一卷简明叙述了这则魔女诱僧的故事大概,之后的九卷都是阐论佛法的内容。

    不过这些,没法告诉大家。

    佚名一出来。

    大家哄笑。

    不过大家都在台下,狂炒。

    因为这些诗歌,不管是苏亦写的,还是佚名,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新鲜无比。

    等他说完,准备下台的时候,李志虹还没有说话,大家就不肯。

    “小师兄,别啊,故事还没有讲完呢。”

    “对啊,小师兄,继续啊。”

    “后面的故事呢!”

    噗!

    这一次,不是笑。

    苏亦要吐血了。

    我是给你们分享诗歌,不是讲故事啊。

    苏亦黑人问号,“这哪里有什么故事啊?”

    “不对,这明明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啊。佛家的爱情故事,小师兄你可不能藏着掖着啊,这样的好事,都不跟我们分享。”

    这话,不是别人说的。

    正是王讯说的。

    这货直接叛变了。

    这个时候,张新也叛变了,“大家不知道吧,我们小师兄,是研究佛教考古的,对佛经,对佛典里面的爱情故事,可熟悉了,刚才的《一棵开花的树》,可是用来佛家典故,大家知道吧。”

    其他人都反应过来了。

    黎新叶说,“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

    她念完,恍然,“对哦,都是关于佛家的,都是五百年,第一个是化成树,第二次是化成石桥,那么小师兄,总该有第三次吧?”

    “对啊,第三次呢?”

    “事不过三啊。”

    “小师兄,可不能藏着掖着啊。你在考古专业都没跟我们说这故事。”

    这帮家伙。

    苏亦哭笑不得。

    苏亦抬起手压了压,“行了,怕了,你们了,不过今天不是诗歌分享吗?怎么变成讲故事了?这个不合适吧?”

    李志虹说,“挺合适的,其实诗歌分享,出了朗读诗歌以外,也要分享创作的历程,还有分享诗歌背后的故事,类似于诗歌鉴赏课程,不然仅仅是诗歌朗读,太枯燥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

    苏亦也只好硬着头皮说了。

    “行,我就给大家说个故事吧,也是一个佛家爱情故事,是从佛典里面演化出来的。”

    “这个故事叫《千年等待》!”

    “仅仅是从这个名字,就是刚才两首诗的升级版,大家期不期待啊?”

    李志虹开始带头起哄。

    “期待!”

    “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