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深藏功与名-《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马世昌笑骂,“惋惜个鬼,苏亦在拜入宿先生门下学佛教考古就是最好的选择。”
看着马世昌急眼,要轰人了,钱立群连忙说,“这点我认同,要是苏亦不跟随宿先生学习佛教考古,也不会知道那么多佛家典故,佛家诗歌,甚至,还创作出那么多充满禅意诗歌,这些诗歌,我们中文系的孙玉石老师就非常喜欢,还给出极高的评价,直接说,这样诗歌放在北大中文系也是第一流的存在。”
孙玉石是谁?
王瑶先生的大弟子。
现在是北大中文系的讲师。
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与五四文化以及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诗歌研究人家是专业的。
听到这话,马世昌越发好奇了,“苏亦这小子都写出啥诗了,值得孙玉石老师这么夸奖?”
苏亦一脸无辜,“我啥都不干啊,就读诗跟抄诗,最后唱了一首歌。”
老实人吴傅辉都忍不住了,“你小子,倒是轻描淡写啊。”
说着,直接把一个本子递给马世昌看,“这就是他今天读的诗歌,还有抄写的诗歌。”
“白朗宁夫人《我的棕榈树》,还是中英文版本?你小子可以啊。”马世昌一遍翻看笔记本一遍说。
“不过这也符合你小子的性格,这段时间,他没少看外国诗歌,不奇怪。”
这话,主要是说给钱立群几人听的。
说着,就指着苏亦旁边的书桌,还别说真的好几本外国诗集。
这些都是苏亦从周一良先生家中借过来的,周一良先生家里好多书,啥都有,外文书籍,有些北大图书馆都没有。
至于这些诗集,主要是用来练习口语的。
钱立群三人见状,也不奇怪。
要没点储备,怎么可能现场朗诵出来。
“《一个棵开花的树》,这是啥诗歌啊?我怎么没有听说过?”马世昌终于关注到重点了。
钱立群说,“不仅你,我们都没有听说过,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佚名,是他在旧书摊上看到的。”
苏亦点了点头,一脸真诚。
结果,没人信。
“真是我在旧书摊上看到的。”苏亦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没啥底气。
他看着众人的模样,估计,这首诗跟大诗人席慕容无缘了。
估计未来,这首诗歌的作者都是叫佚名。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马世昌念到,“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念完,就直拍大腿,声音下意识提升,“这句好,这个写的好。把佛家前世今生的故事融入诗歌之中,非常难得。”
钱立群说,“更加难得的还在后面。”
马世昌继续翻看,“《石桥禅》?是这首吧?”
吴傅辉点头,“是的。”
马世昌笑,“这首应该是《楞严经》的出来的灵感,利用佛跟阿难的对话,描写男女之情,有些直白,也是一首佳作。”
要论在场众人,谁对佛经最了解的话,非马世昌莫属。
他在敦煌待了十年多,除了清理敦煌洞窟以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整理佛经。
所以一看《石桥禅》他就知道出自《楞严经》。
马世昌说完,钱立群就笑,“这首也是佚名,不是你家小师弟写的。”
苏亦笑着,不解释了。
反正说实话都没人信。
温汝敏接着说,“其实,仅仅是这两首诗就算了,文学社的姑娘不至于那么激动,主要是他当众编了一个佛家爱情故事,还给故事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千年等待》,直接把这两首诗用一个女子的爱情故事串联起来,我们中文系的姑娘都疯了。”
“啥故事?本子有记录吗?”
“有,有同学把故事整理出来了。”
“那么快?”就连苏亦都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