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我老师的老师-《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他只是挑自己印象深刻的先生来说。

    这即是高先生的故事,他也是他先生们的故事。

    “还有张政烺先生,大一上,中国史(一)上古史部分就是由他上的。张先生上课的时候,是冬天,他穿个棉大衣,经常话到嘴边说不上来就敲脑袋。再就是找不到黑板擦的时候,就用棉大衣的袖子擦。”

    “那个时候讲课搞得很死,一定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讲,尤其是古史分期要按照战国封建那一套来讲,讲稿必须上课之前在教研室讨论,极大限制张先生的学问发挥,因为大家都知道张先生是魏晋封建说的提倡者,他的讲稿都是经过中国史教研室讨论通过的,而不是张先生的学术主张。”

    高铭先生说完,俞先生补充,“大家都知道张先生学问很大,是考古大家,但他讲课效果并不是很好。就算如此,张先生对学问的态度依旧知道我们学习,因为张先生踏实,不花哨。”

    高铭先生也说,“张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师长。”

    北大中青代的老师,都敬佩张政烺先生。

    因为张先生的品格,让人敬佩。

    一个上课会敲自己脑袋,用棉大衣擦拭黑板的师长,却学位如此之大,不为世俗名利,只为教书育人,最终却无奈离开北大讲台。

    这样的师长,值得北大诸位先生的视之为榜样。

    张政烺先生的故事,苏亦也不是第一次听过。

    他讲课背对学生,脸朝黑板,自言自语,语速很慢,口音很重,想不起来,就使劲敲脑瓜,脑瓜里装的东西太多,有时不敲不出来。

    相比较,在百家讲坛,口若悬河,信马由缰的那些教授学者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大家都知道张政烺先生口才不好。

    然而,北大中青代的师长却极为推崇张政烺先生。

    不是没有原因的。

    感受到苏亦对张政烺先生的故事感兴趣,高铭先生补充一些具体的细节。

    “二年级的时候, 我们有两年专业课,一门是中国考古学史,另外一门是史前考古学。而中国考古学史则是张先生跟其他几位先生合开的,张先生主要讲金石学部分,讲得很多。因为讲了很多人名和书名,大家都很陌生,接受起来就更加吃力了。都纷纷要求尽快发讲义,后来讲义也发出来了,宋元明部分先发下来,宋代以前的部分很晚才发下来,清代以后的部分就没有讲义了。也因为这门课程让大家真正见识到张先生的学问有多渊博。”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张先生给我们讲中国史料,当时已经把原始社会部分疆外了,他就带我们去参加北京历史博物馆,参加原始社会陈列。我记得那天特别冷,大家是坐着学校的卡车去的,而当时历博的展览室则是在端门和午门之间的东西朝房,完全没有取暖设备,冷得要死。然后张先生穿着棉大衣,一直坚持着给我们做讲解,当时,张先生也都冻坏了。”

    苏亦脑海之中,自然而然就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穿着棉大衣的老先生带着一帮学生在故宫的朝房里面,来回走动,不断地跟同学们讲述着各种展览的知识。

    不断地搓着手,不断地哈着冷气。

    讲到最后嘴唇都发紫,却还在坚持着讲述。

    说不定这个过程之中,还下意识敲着自己的脑袋。

    这一幕,如何不让人记忆犹新呢。

    难怪,高铭先生跟俞先生对这位先生都推崇至极。

    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