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978我不知道会遇见你-《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因为他从北京来的。

    是考古所的专家。

    属于首都来的权威专家,但因为性格的原因,在跟别人的合作关系之中,总会把关系弄的比较僵。

    有些高傲。

    而且性格直来直去。

    从高铭先生口中描绘出来的安先生的形象,也可以窥视一二。

    一个在课堂讲课,都能讲得满头大汗的先生,性格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这样的先生,性格往往有些火爆。

    也算是复合,苏亦对安先生的形象认知,不过高铭先生口中的安先生更加形象生动而已。

    苏亦也不是一个只会闷头听故事,啥话都不说的学生。

    他不是一个闷葫芦。

    听着高铭先生讲课越来越深入。

    苏亦也忍不住发问,“高先生,我听说,当年咱们考古专业还有《中国美术史》这门课程,是哪位先生上的啊?”

    高铭先生说,“这门课名义上是郑振铎先生讲的。据说,我们上面年级开这门课时,正先生亲自讲过绪论。到了我们班,虽然正先生没有来过,但课程上仍保留他的名字,就文史楼阅览室张贴的各门功课指定参考书目录上也是这样。”

    俞先生突然说,“郑先生确实给我们讲过《中国美术史》的绪论,其实,我大学时的志向是搞美术史,分配的第一志愿是中央美院,结果分配到考古所。当时考古所的所长是郑振铎,副所长梁思永和夏鼐。我听过郑先生讲过一次中国美术史,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最难搞的是美术史。”

    这话,俞先生也曾经过苏亦讲过,所以,他印象深刻。

    高铭先生继续说,“给我们班讲中国美术史的先生就挺多了。有阎文儒、宿白、徐邦达、陈万里先生,分别讲‘古代雕塑’、‘古代建筑’、‘古代绘画’、‘古代陶瓷’。古代建筑名义上梁思成先生的课,但梁思成先生社会活动多,大部分都是宿先生在讲,这个方面,跟苏亦你们现在差不多。所以,从我们开始,宿先生就开始讲古代建筑了。”高铭先生提及的先生,大多数他印象深刻的。

    他提及到余逊先生,就是著名文献学家余嘉锡之子。

    余嘉锡曾经是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42年的时候,48年的时候,当选中研院人文组院士。

    当年,人文组一共有28位院士。

    民国时期,那些大师,几乎囊括其中。

    比如中国文学方面,就有胡适跟余嘉锡,遗憾的是,刘文典跟唐兰两位先生都没能当选。

    哲学方面,就有陈垣、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等人。

    史学方面,就有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等人。

    考古学及艺术史方面,就有郭沫若、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梁思永等人。

    为啥到了后世,人们依旧觉得民国时期大师多。

    这些大师,指的是哪些大师?

    直接从48年中研院选出来的一批院士,就知道具体都有哪些了。

    如果觉得院士名单还不够全面的话,那么继续了解他们的候选人名单,那基本上囊括其中了。

    说回余逊先生,绝对是家学渊博。由他上中国历史文选,是北大历史系学生的幸运。

    这个幸运,苏亦他们没机会体验了。

    也只有诸位先生的口中,才会听到关于他们的故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