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燕园的历史由我们书写-《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普通版,一套书七千多块,精装版一套书九千多块,就算如此,这书还是亏本。

    为啥呢?

    因为没什么人买啊。

    就算是大学图书馆,也没有多少家舍得买这一套书。

    但这一套书,重要吗?

    当然重要。

    不说后来的,就算五十年代,张先生就带人在历史博物馆共拍照了约八百件国家一、二级重点文物。

    要是,五六十年代能早点出版,这书的影响力就更加的巨大了。

    这样的项目,有点类似于后来的故宫数字文物库,为了弄成数字故宫,故宫在这个方面花了多少人力物力。

    对比之下,五六十年代编写《图谱》项目的艰辛就可想而知。

    可最终这个项目,张先生去世了,依旧未能完成。

    有些跑题了。

    之所以提及这点,主要是说明赵先生的拍摄技术相当厉害,在考古文物系统里面,是绝对的顶尖存在。

    他照器物、照图表什么的,都有他的一些办法。他甚至还有很多发明。

    甚至,苏亦在跟赵先生厮混这段时间,也学到了赵先生一个发明技术。

    这项技术是啥呢?

    比如说这个书上的一个拓片,一个黑白的拓片,拓片你要把它复制你就要照相。

    但照相不太好照,一个是过去的照相机跟现在的数码不一样它的焦距很短,它不可能照很小的东西,这是其一。

    其二,照出来的比例也不对,你还得调整。

    但他有一个最简便的办法,他就拿一张印相纸,把书上的拓片往印相纸上一扣,然后在灯光下感光。

    这样一来,有啥用呢?

    这样一来,拓片的黑白完全印在底下那张相纸上,这个相纸你把它印出来以后,它跟原来的是相反的,把黑的变成白的,白的变成黑的。

    然后再拿这个相纸再去印在相纸上,这样子就复原了。

    想要复制拓片,这是最简单也是最为使用的办法。

    他的方法太简单了,就拿书往相纸上一扣,一扣它就出来了,这个就很省事。否则的话照相很费事,你还要放大。

    要没赵先生教。

    苏亦哪里能够想到这些东西。

    在拓片的复制上,这一招,不要太实用。

    尤其是对研究美术史,研究书画史方面,经常跟拓片打交道,此外,古文字方面也会需要复制大量的拓片。

    这种技能,在数码时代还没到来之前,受用一生。

    苏亦觉得,以后,没事干应该多跑赵先生的工作室了。

    这玩意属于技术工种,跟翻书看文献不一样,看书多,脑子瓦特的时候,过来赵先生这边放松一下心情,应该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事情。

    就这样,苏亦在赵先生这边混了一周,基本上都跟他混熟了。

    因为他俩共同爱好比较多,历史、考古、美术、书法啥的,苏亦都会。

    混熟以后,好处就多了。

    不仅可以跟赵先生学一些课堂上没有的东西,甚至还可以借照相机。

    嗯,除了胶卷不外借,相机随便使用,当然,也就苏亦例外了,其他人想要借,们都没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