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援兵已至-《明贼》
第(2/3)页
“想不到我鲁之藩也有身为鞑虏俘虏的一天!”
他恨自己当天没有勇气结束自己这本不该再延续的生命,高阳城破当日,他便应当以身殉城的。如果当日求仁得仁,死的轰轰烈烈,青史之中,他鲁之藩又当是另一番评价了吧。
事到如今,说什么都晚了,鲁之藩睁开眼睛,但见前方里许外铺天盖地的明军旗帜,战鼓之声更盛,随着整齐的号子,金铁相击之声直透云霄,竟是明军在以刀敲盾的示威。绵长嘹亮的吹角之声忽而骤然变得急促,漫天飘落茫茫一片的雪幕中,一支庞大的铁甲骑兵似利剑一般,向清军侧后翼碾压而来。
多尔衮漆黑的眸子逐渐冰冷,继而缓和,明军虽然看起来气势如虹,但大清甲兵也不是虾兵蟹将,想占了便宜去,明军也得搭进来一块肉。
这支骑兵似乎极为自信,却并不与清军交锋,如轻鸿一瞥般在甲兵军阵前划过,插入由安定门延伸向北的官道,直入关厢之中。一个人熟悉的身影,让鲁之藩没来由的哆嗦了一下。
“那不是李信麾下的马贼吗?”
鲁之藩不由自主的说了出来。如果此人在对面明军之中,那么李信想必也在其中,心头没来由的一阵狂喜,他果真不辱阁老的使命,将刘总兵给请了来。
“李信?”
多尔衮也是一阵讶然,仔细去看那奔在最前边的轻甲骑兵,不是那叫陆九的还有能有谁?他还曾任命此人为汉军旗佐领。
“先生也认得此人?”
鲁之藩面色渐冷,“如何不认得,如果不是此人,那李信断然不能由高阳出走!”说到此处,鲁之藩看向多尔衮,神色复杂的道:“睿王可知高阳城破前,孙阁老曾交给李信一个使命?”
对方贵为鞑子亲王却一直对鲁之藩礼遇有嘉,贼酋二字他实在说不出口,直呼其名也觉得不妥,所以才称呼对方爵位,也算不卑不亢吧。
鲁之藩这点小心思如何能逃得过多尔衮的眼睛,淡然一笑,也不与其计较。他更看重此人能力,虽然李信有奇才却失之厚重,但这鲁之藩不同,科举出身,以堂堂一介文官能将高阳弹丸小城守得一月有余,允文允武,当真旷世奇才。当多尔衮得知生俘这高阳保卫战的头号功臣之后,纵声大笑三下,直骂那崇祯皇帝,有眼无珠,埋没珠玉。
此时又听鲁之藩说起李信,他意识到,眼前这支明军定与那李信着脱不开的干系。
“先生但讲!”
“孙阁老曾交给李信手书一封,责令他去山东调刘泽清部入直隶勤王,如今大军即至,这家伙果真不辱使命。”
多尔衮伸手一指远处旌旗道:“孙承宗果真未死?”
鲁之藩一阵冷笑:“睿王敢相信与之拼死战斗了月余的敌人,岂不天真?其实,之藩顺水推舟说那老头子便是孙阁老,也算是为他老人家争取脱险的时间吧!”事到如今,他也不必再隐瞒,便直说了出来。
岂料多尔衮哈哈大笑起来。
“本王当先生为国士,当然信之重之。既得先生,阁臣帝师不过浮云耳!况且那孙承宗即便未死,无兵无卒又能乃本王何?”
一番话不无自信,鲁之藩心头唏嘘,都说鞑子越打越强,这些天来,以他的观察,未必全是靠了甲兵之利,单说这重视人才,大明朝不如鞑子多矣。
只说这次高阳城陷,但凡俘虏,有官职在身的,不论大小一律从优劝降,只要投降便一律从优安排,即如汉军旗。所以,这鞑子越打人越多,其实满八旗就那几万人,真正在前边卖命的都是汉军旗的汉八旗。
多尔衮不过是个亲王,都如此重视人才,想必那肯重用多尔衮的奴酋皇太极也定然不简单。鲁之藩定睛再看,竟然还有洪承畴的官号,别人不知,他是知道的。
清军最后一次合围高阳城时,有陕西来的奏捷使者途径高阳,他正好得知洪承畴与孙传庭已经将李逆贼军困于陕南大山之中,不出月余,当可清剿干净。若说旬日功夫就来了京师,除非那洪承畴的陕军个个都插上了翅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