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官(下)-《大明阁臣》


    第(2/3)页

    只是这些改革仅仅是在东南的少数地方试行,由于这种改革触动了乡绅大户的利益,所以试行没有多久就被那些官僚给抵制下去了。

    如今陈瑀在这两州县试行这所谓的赋役全部折成白银的方法很快被大官僚注意,不过好在陈瑀也没有折腾太厉害,仅仅是在这两个新增的小岛屿上试行,也没人愿意触碰陈愣头的眉头。

    明朝施行里甲制度,官府会每十年编制鱼鳞图册和黄册,也就是所谓的土地和户口的册子。

    将每一百一十户人家编制为一里,摊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下百户为十甲,每年里长会带领十甲中的一甲应役,催征钱粮,勾摄公事,十年时间内,各户应役一年,然后官府会从新编制鱼鳞图册和黄册。

    每年官府会从里甲中征集的用品十分广泛,每一里也要分担政府公费,诸如笔墨、纸张、木炭、蜡、军需品之类的,还要为太医院提供药材、为光禄寺提供厨料,为钦天监提供历纸等之类的杂役。

    大家都知道,明朝兼并十分的严重,许多里甲已经名存实亡,但是这些赋役却依旧分配到他们头上。

    百姓没有地,还要提供赋役,所以弄的是民不聊生,这时候,陈瑀的这一新制度出来之后,立刻为陈钱和大衢两地百姓叫好,甚至内陆许多百姓争相迁徙。

    民生方面基本上算是有条不紊,马上要进入倭寇的汛期,所以陈瑀现在格外的关注海防情况。

    对于沿海海防这一块羸弱的程度,陈瑀深有体会,离汛期也仅仅只有月余,所以如果不将海岸的军事素质提上来,若倭寇真的来了,怕会不小的灾难。

    这时候陈瑀也不打算大面积训练,比如定海卫、宁波卫这些卫所,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摆在大衢和陈钱上的五千舟山卫的军队。

    这五千人也是陈瑀临时从义务征的,这些人的构成大都是农民,但好在这些人有个有,都是十分的老实,且很是凶狠,没有宁波舟山等兵的那种娇贵和精明。

    这样的军队很好训练,加上陈瑀又从不拖欠军费,所以训练起来难度到不是很大。

    一个月的时日虽说是短暂,但是有魏文礼这军事高手在,很快就训练的像模像样。

    陈钱海岸上,陈瑀和知府文征明正巡视海岸。

    文征明以举人的身份提升知府,这一切的一切和陈瑀密不可分,所以对陈瑀十分的感激。

    若是说一开始文征明心中怀有一丝感激的话,现在应该换了两个字,这两字应该叫做“佩服”。

    尤其是在陈瑀推出这所谓的一条鞭和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之后,文征明更是对陈瑀佩服的五体投地!

    他随在陈瑀的身后,从来没想过有这么一天,自己会屈居于唐伯虎徒弟之后,但是他却心甘情愿。

    他望着西方一望无际的海岸,颇为担忧的对陈瑀道:“大人,这两个府现在表面风风火火,但一旦被倭寇袭扰过一次之后,后果怕不堪设想!”

    陈瑀了头,“所以我对海防如此的重视,实话告诉你吧先生。”

    “可当不得先生二字,日后叫我衡山好了。”文征明这时候可是一也不敢做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