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招贤纳士-《我的三国我当家》
第(2/3)页
刘墉颔首道:“这点在下已有打算,请县长放心。只是先要烦劳虞公,出个招贤令,不,求贤令,为富义招募人才。”
虞翻摇摇头道:“招贤令或是求贤令得以朝廷之命撰文诏告,富义一个小小的县城也出这样的令恐怕不妥。咱们只是招平常的工匠、技师,改为求才书之类的更妥当些。”
刘墉挠挠头,不好意思道:“虞公言之有理,在下没读过什么书,竟不知这求贤二字有这么多讲究。”
虞翻安慰道:“公子原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不知道也没什么。”又解释道,“这贤字可不能随意用。能治理国家或者郡县,或能出谋划策为朝廷分忧,或能率兵立功封将者方可称为贤。”说着叹了一口气,接着道,“那些胸怀大志的名家大儒、智能贤达、武功卓绝之士能安心居隅于这小小的富义?他们的眼光只会盯着许都、邺城或是江东,最不济也得是荆州或者成都这些大城才是。”
刘墉赞同道:“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说到底,还是咱们这里的池水太浅,养不下这些大鱼。”
虞翻笑道:“公子也莫灰心。等富义城池如襄阳、许都一般大小,民殷城富,军民有数十万,又何愁招不来贤才、大才。”
“多谢虞公指点,刘墉受教了。”刘墉心悦诚服地道,“咱们现今最要紧的便是如何抓发展,把咱们县城建得更大更强,有更大的发展,有更多的收入,创造出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
“正是。”虞翻点点头表示赞同,又语重心长地劝道,“老夫还是有些担心。如今富义有制瓷、烤酒这几项别处没有的营生,得防宵小的窥伺啊。另外,民团的扩建还得抓紧,得有自保之力。老夫以为,公子和董捕头还得早些出去。以公子之能,若取得个军功,封个爵位,对富义来说便是最大的保护了。”
“虞公教诲得极是。等这数件事一了,刘墉即刻出发。”刘墉拱手答道,突然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欣喜道,“在下想先请县长传话给各里正,推荐二至四名技能出众的人,另借县衙一用,开个茶话会,商论一下如何选才的问题。”
虞翻笑道:“茶话会?刘公子这又是唱的哪一出啊。”
刘墉不答反问道:“虞公,如有一人才能突出,可惜却无钱无势,能出仕为官吗?”
虞翻答道:“能啊。如此人贤能为朝廷所知,便可直接发文任命,这叫做‘征辟’。当然这样选的只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则只在乡野有名,这种人可由里、乡推举,层层上报,最后由朝廷考察,合格的也可出仕为官,这叫做‘察举’,最为多见。”
“那么没读过书的或是品行不佳的人也可以出仕为官吗?”
虞翻微微一怔,苦笑道:“此法开始还能为朝廷选些贤能。然而主持品评的大多是世家豪族,因而被推荐的也多是世家子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庶族地主都难以分到一杯羹,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到了恒、灵时期,更是卖官鬻爵盛行,各级官阶均可以金钱度之,**之极,天下焉能不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