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天京会战(1)-《龙腾1856》
第(3/3)页
1862年7月中旬,鲍超终于打下宁国,但他表示部队需要休整,加上童容海投降的后续工作还没有结束,所以暂时无法行动。就在鲍超准备开赴天京前线之时,一场瘟疫突然袭来,让他的霆字营一下子就报销了六七千人,其中不乏大量能征善战的悍兵猛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曾国藩差点没晕倒,霆字营一直是他指望能助曾国荃一臂之力的主力部队,没想到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遭此横祸。
更惨的是曾国荃的吉字营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样被瘟疫席卷而过,大部分将士都成了病号,能上阵打仗的只剩下不到二三成。
曾纪泽听说曾国荃部的情况后,马上往曾国荃那运送了一大批洋医药,还为他搜集大批医生送到前线,里面有一大批还是洋医生。这在当时是一种特别大胆的举措,因为很多洋医生实际上是传教士。早在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由于当时主要传人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而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真正的影响是在19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1835年广州就有了传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医院,1838年“中国医学传教协会”在广州组成。但当时,还是不太被中国人接受,除非是中医治不了的病,要救命了,否则中国人是不会找洋人看病的。
对于西医的手术,中国人更是充满了恐惧,因为当时一旦四肢或是某个器官出现了感染,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是威胁生命的状况。为了保存生命,只能弃卒保车,将感染灶连同器官或者是相关部位一起切除。对中国人来说,这生不如死,因为保不了全尸了!对于西医的诊断手法,尤其是身体上的接触,当时的国人不愿接受。尤其是礼教束缚,女人就算是死,也不会给洋医生碰的。
曾纪泽说服了曾国荃,让士兵们服用一些西洋药片,效果还不错。当李秀成率领大军抵达雨花台外围的时候,曾国荃站在雨花台上举目望去,只见太平军大营层层叠叠,旌旗蔽天,漫无边际,他手下的士兵恢复了六七成。曾国荃决定跟李秀成的大军大战一场。
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李秀成大军,一到前线就以泰山压顶之势,对曾国荃发动了强力攻击。曾国荃依然保持着曾铁桶的特色,修筑营垒,开挖壕沟,决定继续采用防守反击战术,与李秀成打一个阵地战。
这次大决战,一开打就显得异常激烈而残酷,每一次冲锋与防守都是一次你死我活的残酷搏斗。
李秀成指挥大军强攻六天,曾国荃率部死守。太平军死了一万多人,竟然毫无进展。李秀成发现曾国荃的布防非常严密,内外两层壕沟,大垒小垒,层层叠叠,互相护卫,根本没有破绽,他决定以包围对包围,用铁桶对付铁桶,用二十万人将两万人层层围住,再想办法切断粮道,这样一来曾国荃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