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三位夫人-《龙腾1856》
第(2/3)页
贺氏自幼聪慧好学,他的父亲也是一代大儒,她在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不但熟读诗书,知书达理,还奍成了一种勤劳节俭的习性。虽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一对彼此未曾某面的新人,婚后却是相敬如宾,伉俪情深。贺氏嫁入曾家后,严守”勤敬”二字,孝敬长辈,对朋友和随侍左右的人,无论是谁,她都努力做以“诚”“恕”二字待人,以德报怨,很得欧阳太夫人的喜欢。
当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接纪泽信,知喜事顺利,非常高兴,回信:“知喜事完毕,新妇能得尔母之欢,是即家庭之福。”
咸丰十年初,曾纪泽离开黄金堂,赶回江西军营曾国藩身边,这对新婚燕尔的夫妻不得不长期分居。年轻的贺氏不仅在家悉心照顾婆婆、小叔及几个小姑,并且辛勤操劳家务,下厨烧灶,纺纱织布,样样亲躬,不到夜半时不会歇息。当年四月,曾国藩赏加兵部尚书衔,报子到家报喜,欧阳太夫人无以为重赏,贺氏见婆婆为难挺身而出,将自己的嫁妆拿去典当后分赏报子。贺氏贤惠及治家之才,一时在荷叶塘乡大夫家广为传诵。
可惜,贺氏长成熟后生孩子,虽没有难产而死,但为曾纪泽生的是一个女儿,此后再无所出。
无后为大,曾国藩便为曾纪泽续娶继配夫人刘氏。
刘氏,原湘乡县四十都乐善里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九日,其父是曾国藩同乡密友湘军主要将领刘蓉,也是清桐城派古文家,学识渊博,视野开阔。
刘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尽管求婚说媒者应不暇接,但刘蓉眼界很高,未曾许肯。后由彭玉麟、唐义渠为媒,在军营中与曾纪泽正式定庚。此时刘氏时年二十三岁,在当时已经是晚婚年龄了。
本来刘氏应该为曾纪泽的妾,但曾国藩和刘蓉乃是好友,一切礼数约定为夫人规格。当时的婚姻,乃是父母之命,礼数繁多,越是大户人家,越是规矩多,关乎家教和宗族声誉,曾纪泽思想再开放,也只得按照婚俗去办,对这一点,曾纪泽倒是并不排斥,他不认为西洋的婚礼就比传统婚礼文明,各自生活方式不一样罢了。
曾纪泽回到南京,要和素未谋面的刘氏完婚,才了解到,晚清传统婚礼的很多习俗跟现代不一样,他以前和贺氏的婚礼,实在太简单了。比如当时婚礼举行时间是在晚上,因为古代“婚”与“昏”同,结婚的“婚”与黄昏的“昏”是同一个字。从前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正不娶、腊不定”,也就是说,正月不举行婚礼,腊月不定亲,因为正月里头很忙,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节;腊月里头也很忙,所以就不定亲。这时候一些其他节日的喜庆气氛,会把婚礼冲淡了。
自己快要正式礼数结婚了,曾纪泽才了解到,婚礼自古以来是中国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大事,正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晚清,旧式包办婚姻还是占多数。从婚礼的形式来讲,还有很多程序,很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比如提亲,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互相不认识,总要有一个婚姻介绍,这就是提亲。从前有专门做这个的媒婆,可是也有很多不是通过媒婆,而是通过介绍人。根据双方的家世背景和年龄,希望他们能够结亲,不管什么形式,得通过介绍人来提出,这就是提亲,讲究门当户对。
曾纪泽和刘氏的介绍人,是彭玉麟。湖南人结婚,风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仪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