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进入绕地球轨道-《宇宙的边缘世界》


    第(2/3)页

    不得不令人佩服IEA地下基地的设计和建造者,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大大的增加了基地的保密性,同时又解决了宇宙飞船及运载火箭等巨型物资从地下基地运输到地面的难题。

    在过去的时间里,原晧宸甚至曾经听少数科学家在猜测,整个IEA太平洋基地其实就是一艘正在不断建造和完善的巨型太空飞船!

    当然,原晧宸考虑到地球上还不具备如此强大的运载能力可以将如此庞然大物送上太空。

    所以,他并没有信以为真。

    经过整整一天的调试和安装,在IEA太平洋基地众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

    高大的发射塔架终于耸立于发射场,星舰宇宙飞船也已经完美的搭载在于巨型运载火箭之上。

    考虑到安全稳定性、环境的保护因素、以及国际《禁止大气层核试验条约》的制约。

    在本次的行动中,星际探索联盟太平洋基地还是计划选用传统的化学火箭推进器,将包括星舰宇宙飞船、可分离式核动力推进器、火星居住舱、泉月号火星登陆飞行器在内的各个组件先后运送到地球轨道上,然后再完成拼装工作。

    目前IEA组织的太空航行科学技术正处于核动力与传统化学推进系统相交替的革新时期。

    从本质上说。IEA组织的核动力推进系统的技术水平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为了发展核动力太空推进系统,星际探索联盟专门在20世纪末成立的了核动力研究院。

    经过近50多年的努力,核动力研究院终于初步踏进了核动力太空推进技术的门槛。

    宇宙飞船中的核动力系统与地面上的核动力系统,在技术要求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太空中利用核能推进系统,必须考虑体积、能耗、冷却以及辐射对宇航员的健康威胁等一系列问题。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早在上世纪就开始进行核能推力火箭的研究,但美国直到现在也没能研究出实用的核能推力发动机,仅有的成果是推力较小的核能离子火箭,这种推进器只适合在行星探测器上使用,但要用到载人星际旅行上就远远不够用了。

    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IEA太平洋基地核动力研究院的科学家设计了三种针对核动力推进系统的模型:

    第一种模型:因为太空没有水或者空气这种介质,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无法采用螺旋桨而必须利用喷气的方式。所以,当核反应堆中产生大量热能时,将推进剂(如液态氢)注入,推进剂会受热迅速膨胀,然后从发动机尾部高速喷出,产生推力。这种方法目前最容易利用,但是实际产生的速度增益效果有限,还达不到超远距离的星际旅行的需求。

    第二种模型:核反应堆会产生很多高速移动的离子,我们利用磁场来控制这些高能粒子的喷射方向,从而使火箭产生反冲运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推动比异常大,无需携带任何介质,持续性强。可惜,以现有的技术能力还是很难有效驾驭这些高能粒子。所以,NASA花费了这么多年,也只是研究出适合在行星探测器上使用核能离子火箭。

    第三种模型:这就是IEA核动力研究院设计的简单直接又粗暴的加速方式--利用可控制的“核爆炸”。

    这是一种十分大胆而疯狂的方式。在这个模型里,不再是利用受控的核反应,也不需要考虑是核聚变还是和核裂变的问题。因为在太空中,稳定核聚变和核爆炸带来的反冲总量并没有本质区别。

    利用稳定可控的“核爆炸”来推动宇宙飞船,这种推进系统被IEA核动力研究院称为。

    在理论上,就像天体物理研究院瓦特院长粗糙的比喻一样,“我们要在宇宙飞船的屁股后面像点燃中国鞭炮一样,接连不断的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核爆炸。”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却必须依靠极为细腻的技术手段,其复杂程度根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IEA核动力研究院设计的里,动力系统中装载的核燃料被精度细化为极大数量的微当量核燃料个体,然后按照矩阵方式组合,在实际飞行过程中根据需求逐一在飞船尾部的推进盘中释放引爆,以产生持续强大的推进能量。这种方式简单直接又粗暴,但是对宇宙飞船的加速效果是十分显著的,而且对核反应可控程度的要求也相对低了很多。

    此外,IEA航空航天研究院还专门在核动力推进系统与宇宙飞船操控中心之间设计了可靠的隔离装置,虽然这样的设计大大增加宇宙飞船的重量,但是却能够很好的确保宇航员不会受到来自的辐射以及高热的影响。

    IEA太平洋基地核心区域发射场上。

    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完起飞前最后的检查和操作之后,随即便迅速地撤离了发射现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