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铲除武士制度-《三栖特种兵》


    第(2/3)页

    这些大名就是个藩国的主管。

    他们本来是幕府的助手,派往主要的城市去为幕府管理该城市。

    但是现在,幕府对他们的管辖,有名无实了。

    各个藩国,变成了各个大名的独立王国。

    最早的时候,他们分成三个级别,只有一些有限的,或者只是象征性的权利。

    这些顺从江户幕府的大名,在他们的领地内拥有一定的程度经济、政治和社会的自决权,让他们发展城内或城下町。

    因此,他们拥有一个细小的国家的功能——大名常被称为“藩主”,而其家臣则称为“藩士”。

    而一些有势力的大名们,也会在主藩内也设立“支藩”,支藩的藩主通常是由主藩藩主的重臣,例如“家老”,或血亲担任。

    相对于诸“藩”,德川幕府的直辖领称为“天领”。

    这些藩虽然拥有自主权,但是藩主都必需将儿子送往江户城作为人质,此为“参觐交替”的制度。

    而藩主也不可以随意筑城,因为江户时代已经确立了一国一城令,但事实上一国里已经有多座城堡,大名也可以透过幕府批准设主城堡。

    有些藩本来没有“石高”,例如虾夷地的松前藩,但因为获得了德川幕府的准许,拥有一万石资格,因而成为了藩。

    这石高,就是衡量当地总粮食产量的单位,必须达到某种水平,才能作某些事情。

    藩通常会以藩主的居城,也就是藩厅命名,例如上杉氏以米泽城作居城,一般被称作为米泽藩,而附近的伊达氏,在仙台城作居城,称作仙台藩。

    但是如果藩的领城占有一国大多数领地甚至是多于一国的领地,通常会以国名作称呼,例如前田氏的加贺藩、岛津氏的萨摩藩、以国名作称呼。

    在当时,最大的藩领是前田氏的加贺藩,拥有超过一百万石的石高,拥有了加贺和能登两国。

    以“藩”称呼当时拥有一万石以上大名的领国,是由当时的儒学者开始的——中国古时周天子分封领地给国让诸侯们自治,概念是要服从天子。

    同样地,东瀛岛国的大名们也要服从于幕府将军,因此便称这些领国为“藩”。但江户幕府的正式体制中没有“藩”这一设计,大名“藩主”间交流也不用“藩”的名义,而是以“某某家中”称呼。

    虽然在江户时代初期,并非是正式的制度名称,所以只限某一部分人在使用,在元禄年间之后也只是到处可以看见的这样的称呼的程度。

    直到明治时代正式成为公有的制度,这个名称才开始被广为使用。

    各类藩国的总数共有二百七十六家。

    到德川幕府灭亡,原本幕府直辖的领地改为由天皇管辖。

    在整个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家诸法度规范“五万石以上石高的城主为大名”;“五万石未满阵屋领主为小名”。

    当时全东瀛岛国有超过二百七十家大名,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下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

    吉井藩的鹰司松平左兵卫督领有表高一万石,辖六个村,实高仅一千八百七十八石,是已知大名中实高最低的大名。

    实高最高的为金沢藩的松平加贺宰相的一百三十万石,辖二千三百多个村。

    所谓“实高”,就是实际的石高,也就是真实的粮食产量。

    表高最低的大名是成羽藩山崎志摩守  和田原本藩平野远江守,表高都只有五千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