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印章之迷-《征战归途》


    第(2/3)页

    经一番讨论后,村长给大伙的工作做了分工,李海将带领一部分村民负责打猎,不分昼夜,尽可能多的猎取一些妖兽做好食物储备,巫师张老爹将带领一部分村民采集药材,铁匠李铁牛组织一部分村民铸造刀具、弓箭和其他武器,村长则亲自带领一部人村民完善村里的防御工事。分工后,大家各自去准备和执行。

    李海回到家后,看到卞少白一幅郁郁寡欢的样子,他心里也很难过。李海告诉卞少白,他跟村长说了,以后你就是我亲弟弟。接下来几天,李海一边要组织村民去打猎,一边还亲自去砍了一些树木为卞少白搭建了两间小木屋,还添置了各种家具,村里的乡亲们知道后也都抽空跑过来帮忙。罗青也亲手为卞少白缝制了新的被辱和衣裳。

    平静的生活后面蕴含巨大的危机,谁都不知道这场危机什么时候来临。李海还时不时的抽空教卞少白一些狩猎、打猎的技巧和知识,卞少白学得很快,村里的巫师张老爹也时常会跟卞少白讲讲风行大陆的轶事趣闻。尽管卞少白沉默寡言,村里人还都喜欢他,对他的来历也从没人提起。

    卞少白感觉到了村里的紧张气氛,也尽可能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几次还跟着李海出去打猎,帮忙抬抬猎物,他所做的这一切,村民也都看在眼里。有时,卞少白还设计出一些其他的奇怪的东西,比如独轮车,滚石发射器等,使用独轮车,普通女子都能轻易的拉动一头几百斤重的二阶妖兽风猪了。所有这些都非常实用,村里人对卞少白可另眼相看,也都非常感谢他。

    一天,卞少白没有跟李海出去打猎,是李海要他在家休息,他清楚是李海怕他累坏了,不让他出去。坐在家里,闲着无聊,卞少白从柜子里取出了他的背包,当时从山洞里取回来的时候,这背包已经破烂不堪,好在罗姐一针一线帮他修补好了。卞少白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皮套,这皮套也是罗姐帮他缝制的,皮套里放置的就是那一枚印章,用皮套罩着,印章的五彩光芒就不会透出来,即便是在漆黑的夜晚。这枚印章透着点神秘,最好是不要让其他人知道,还是罗姐想得周到。卞少白脸上露出鲜有的笑容。

    从皮套里将印章拿出来,卞少白仔仔细细的端详了一番,这是他真正第一次好好的观察这神秘之物。

    印章材质是上好玉质,用手摸起来感觉温润细腻,色绿如蓝,形同龙凤鸟状,底边长约9.2cm,一角用黄金镶嵌,厚约10cm,底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右铡刻“天命石氏”。

    这难道是和氏璧,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卞少白心跳加速,不敢相信,真是自己老祖宗发现并流传下来的东西吗?据卞少白祖父曾经说过,他们卞氏这一脉源自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因此,卞少白从小就对和氏璧的相关史料了解相当清楚。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一块璞玉,见楚厉王,被斩左脚,后又见楚武王,被斩右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接着又流出血,文王深受感动,派人找到卞和,将璞玉剖开,发现一块稀世之玉,加以雕琢,命名为和氏璧。到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和氏璧。后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由著名玉匠孙寿镌刻。刘邦灭秦,子婴将御玺献刘邦,成为汉传国宝,王莽篡汉,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崩碎一角,后以金补上,留下瑕痕。汉末,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后赵石勒得玺,在右铡加刻“天命石氏”,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御玺归唐,五代,天下大乱,后唐被后晋石敬唐所灭,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宫中**,从此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

    卞少白对自己的这位先祖也是相当的敬佩。就是他的这位先祖,为了让美玉能见天日,先后被斩掉左右脚,后又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又哭出血来。也正是他这位先祖,获封侯辞而不就,为后人赞誉,后人为卞和歌曰:楚之贞士者名和,舍身之轻兮为玉,传世而闻者为忠,识通万物者子心。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己冒九死一生之险,而能得先祖之遗物也无憾了。卞少白心也宽了,终于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他不再将这帝王御玺当作大凶之物。和氏璧存世一千余年,是君权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后唐主李从珂洛阳**后,和氏璧便不知所踪,距现在这帝王御玺又有一千余年未面世了。大吉还是大凶也不是卞少白所有掌控的,但既然是老祖宗的遗物,他自当尽己所能去保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