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准备礼物-《大宋改造计划》


    第(3/3)页

    船员们吃完饭,潮水开始上涨了.他们正准备收拾一下登船继续航行时,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来看啊,锅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莹明亮、闪闪光的东西!”

    船员们把这些闪烁光芒的东西,带到船上仔细研究起来.他们现,这些亮晶晶的东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原来,这些闪光的东西,是他们做饭时用来做锅的支架的天然苏打,在火焰的作用下,与沙滩上的石英砂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晶体。

    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来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种特制的炉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了一笔大财.

    后来,直到古罗马时期,罗马人制造的彩色玻璃经由印度传入东方。屡见于秦汉古籍的“壁流离”或“流离”(后来写作琉璃)就是梵文玻璃(spahtika)一语的早期音译。秦始皇地宫有琉璃鱼、琉璃龟;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有琉璃耳杯、琉璃盘等秦汉琉璃实物。

    最初,古人误认为琉璃是天然宝藏,直到东晋葛洪才次明确指出琉璃是人造品。他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说:“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这里的水精指的就是琉璃。

    根据葛洪的进一步记载,当时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已有人能制作琉璃。

    但葛洪的话并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他死后八十余年,有大月氏商人在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用石头烧制琉璃,这才打消了人们对葛洪说法的怀疑。

    自打西汉以后,“中国琉璃遂贱”,并且有了琉璃作坊。但琉璃的制作方法不久失传,隋朝工艺家何稠只好用绿瓷作代用品。这就是后来用作建筑材料的“琉璃”,和玻璃其实沾不上边儿。宋元时人重又掌握玻璃制作工艺,只是质量不能与舶来品相比,其色泽虽然光鲜,但斟上热酒便破,难如人意。

    直到后来的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西洋烧玻璃人”。这样一来,玻璃也就不稀罕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