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借口-《回档一九七八》
第(2/3)页
考试时,王小曼继续坐在他边上,明目张胆地抄袭。
李默扭头看了一眼班上其他的同学,有的学生很愤怒。
李默表示了理解,这一学期,他翘了两次课,每次时间都很长。可自己在班上情况颇是恶劣,人缘不是很好,关键因素,还是在王小曼身上。
考试结束,李默是不会挂科的,并且这次他的成绩依然很不错。
他对成绩也不是太看重,看重的是自己真实地学到了多少知识。实际他成绩还能更好一点,但因为抽空学习了多门课的知识,也时常跑到其他课系去听讲,分散了他本有就很有限的精力与时间。
但不是高考了……
李默接着去办两年事了。
第一次事,便是替各高校购买图书杂志论文,在原来计划里,李默是打算带着一百家各高校的代表,亲自去美国挑选。
后来李默改变了主意,因为他越想,越是觉得这样会太过招摇。于是换了一种做法,让郝立克派人将各类图书杂志与论文目录挑出来,这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然后将这些厚厚的目录,由老陈安排人手,寄往各座高校,让各高校自己挑选。经过各高校挑选后,这次购买的图书杂志总数是二十七万多本,一共是一百家高校,无疑总数达到了接近两千七百万册。书买回来,得需要存放的地方,有许多高校图书馆面积都跟不上去。因此李默又主动出资,每家高校给了二十五万美元,让他们重建图书馆或者扩建图书馆。在88、89年,虽然通货严重膨胀,但25万美元,还是能做很多事的,即便重建一个图书馆也差不多够用了。
李默也说得很清楚,用不了,那就将图书馆的规模扩大,以后条件好了,肯定还要添置新的书籍。如何建设,李默没有参与,但建设好了,必须将账单寄过来,李默会派人察看,实打实地将这笔钱花下去,以后李默还会有其他的捐赠,但现账单有问题者,就是一次***了。
为此,李默前前后后花费了一亿六千万美元。
但李默认为是值得的。
做为一个****内心肯定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大。不要小看了这些图书,在这十年内,对于各个高校都会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自己捐助了,虽然不会亲自去举行什么仪式,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每座高校扩建后的图书馆前,或在这二十多万册图书前,挂上一个铜铭,铜铭上写着一行字,I集团捐赠。
I集团就是宜集团,不过开始时许多学生弄不清楚,读成二爱集团,有的人又读成爱集团,最后才知道不是爱集团,而是宜集团。
这会培养各高校的大学生对宜集团的认可。
没办法,这些都是名校,在这十几年内,无论哪一家的高校学生,都是很抢手的。
宜集团同样需要大学生,当然,也渴望着会有更多的这些名校毕业生来宜集团工作。
李默有些势利,不过也有势利的理由,就像他前世所在的高校,好吧,整成了游乐场,学生能学到什么东西?各方面资源都跟不上来……也就是从概率上来说,名校的学生见识确实过了普通高校的见识。
有了这想法,说明李默也与其他商人一样,变得越来越功利了。
但有一个地方除外,李默所挑选的高校,是经过老陈数次斟酌后,推荐出来的高校,可以说,个个都是如今中国最顶尖的名校。
老陈没有太势利,可只有这些名校,才能将李默这次捐赠,也就是各类图书里的知识,最大化的吸纳消化下去。
往后去,许多图书杂志仍能弄到手,不过有的,就不易弄到手了。
至少不会准许那一个人,像这次,大规模地将这些科学图书与杂志,运往中国。
不过李默额外地在晚省挑选了十座高校……晚省能有十家高校挤入顶尖高校行列?其实这就是李默对家乡的照顾,如他所说的,不爱故乡,如何能爱国?
上次几个领导来责问李默,其实李默借黄泰任的嘴巴说得很清楚,不是我不爱家乡,而是你们能不能替我创造出一个企业生存的优良环境?
连投资的环境都不行,更不用说其他的成本劣势,让李默如何将企业带向晚省。
其实是李默变相地在责问。
可有几个领导会认真反思呢?
若不是考虑到李默暗中的影响力,说不定上次来的不是领导,而是几个公安,直接将李默抓起来带走了。
现在还没有开始,只是让榭夫曼将这些图书杂种种类与数量,带回美国。李默又吩咐了几句,一是必须得快,再过几个月,想运都运不回来。二是必须得低调,将图书买了回来,什么也不说,都不会用墨子基金的名义去购买,更不会用它来向美国政府提出避税的要求。
最后李默又说了一句,那就是有最新的杂志与图书,虽不在这些目录上,榭夫曼也要安排人将它们买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