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改革-《回档一九七八》


    第(2/3)页

    适度的财政赤字,也未必是坏事,后来各个经济展迅的国家都有着赤字,但苏联政府又做了一件事,大规模地胡乱行货币,1971-1985年,苏联货币行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年均总量为33亿卢布。1986年出现小幅增长,升至39亿卢布。1987年,货币行量逼近6o亿卢布,88年则飙升到188亿卢布。这组数据,李默已经知道了。但还没有结束,到了91的,货币行量则达到了1276亿卢布。

    货币真不能胡乱行的,少了,通货萎缩,多了必然通货膨胀。

    还不是最糟糕的……

    苏联于87年88年6续出台了两款法律,准许企业与合作社自筹资金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合作社银行,同时拥有信贷自主权,给予计划外信贷不受国家信贷政策限制的权利。

    重点……不然以苏联眼下封闭的政治环境,想捞一把,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的。然而苏联政府却主动地替李默与其他一些“有眼光”的人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

    这才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所以后来中国对银行控制一向很严格,正是惩戒这次苏联的严重失误之故。

    私有银行想要谋利,在投资项目有限的情况下,都纷纷选择了放贷,只有贷款了,才能赚取利息,到了91年,各商业银行长贷与短贷达到了四千亿卢布。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过度信贷导致苏联这几年货币总量迅地膨胀着,91年苏联货币总量达到了14519亿卢布,按照官方汇率,则是两万五千亿以上的美元,而苏联实际gdp只有七千来亿美元,这还算是高估着的。

    这边在放贷,哪边则需要吸引百姓存款,各商业银行纷纷提高利息,老百姓与企业也将钱迅存入银行里。

    看似这些商业银行在盘活着经济,可随着他们比例与规模的增加,苏联央行控制力越来越弱。控制力弱,就不能很好的调控。

    无奈之下,苏联政府又做了一件迅走向死亡的事,通过大规模涨工资的方法,使储蓄账户资金迅现金化,特别是今年,也就是89年,有的合作社工资一年增长了六倍。中国88年物价闯关的涨工资换物价上涨的说法,也是从苏联哪边看到的……好在上面迅地将它中止。

    在工资过度增长,社会生产急剧萎缩情况下,居民有支付能力的货币与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差距越来越大,于是形成货币滞存,91年货币滞存几乎达到了一万四千亿卢布。

    戈尔巴乔夫又6续带着手下折腾,包括限制大面额卢布流通,居民个人储蓄账户将被冻结,每人每月从这些账户中提取的现金总额不能过5oo卢布,加价格自由化的改革。

    结果数次改革与调整,使得苏联经济已经完全陷入了货币滞存与通货膨胀的螺旋形上升的级恶性循环中,要么就是货币滞存,要么就是通货膨胀。说白了,这些改革根本就没有改到重点上,那就是帮助工业、特别是帮助轻工业展,没有充足的商品,改来改去,还是一大堆纸币,岂能不出问题?

    特别是随之而来的价格自由化,给予苏联致命一击。

    百姓对卢布越来越不认可,导致卢布信用严重丧失。苏联上层的高度**,让百姓对政府严重失望。所以苏联解体后,明明独联体各国惨不忍睹,可依然没有多少百姓怀念着原苏联。

    苏联又强行向各加盟国摊派卢布,加上将各加盟国的资源向俄罗斯搜罗,导致各加盟国对苏联政府的离心。

    必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819,“紧急委员会”八名政变领导人疏忽了叶利钦),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为什么李默一直没有对上面说。

    其实到了89年,已经可以通过苏联的一些动态,向上面反馈苏联弄不好就会解体了。

    但有两个可能性,一是戈尔巴乔夫不实施价格自由化,而是采取类似中国89以后几年的做法,徐徐地,一步步地将价格放开。

    苏联则不会解体,即便解体,也能苟延残喘十几年时光,甚至万一出现一个有能力者,能将苏联调整过来。

    站在中国的立场,是要美国隔着大洋,不致命的各种打压围困,还是希望北方邻居动不动陈兵百万,在边上境来一个演习?

    其二,只要819哪天,紧急委员会将叶利钦看住了,苏联则成功地让这八个人带回前苏联强硬的道路上,苏联又不会解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