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_第六百一十八章 菩提树-《大相师》
第(2/3)页
王擎宇知道李响想问什么,回道:“李大师,这棵树原本在规划中是要挖除的,但是因为它是菩提树,政府方面最后决定将其保留下来。”&1t;/p>
李响明白王擎宇的言下之意,菩提树确实比较特殊。传说在2ooo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1t;/p>
针对一些年代久远的菩提树,华夏政府方面更是对其实施“国宝级”的保护。&1t;/p>
“菩提”一词为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凡脱俗的境界。&1t;/p>
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1t;/p>
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印度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1t;/p>
有种说法称,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妹妹砍下了圣菩提树的一棵树枝,将其带到了斯里兰卡并种植成活。后来位于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在阿拉伯人入侵印度时被毁,斯里兰卡的菩提树便成了维系佛祖渊源的“唯一血脉”。&1t;/p>
时至今日,在印度佛教圣地所植的菩提树,包括佛祖打坐原址菩提迦耶的圣菩提树,全部由斯里兰卡的菩提树嫁接而来。&1t;/p>
随着佛教传入华夏,菩提树在华夏也有深远的影响。&1t;/p>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1t;/p>
慧能看后回写了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1t;/p>
传说在25oo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1t;/p>
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1t;/p>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