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听到来的是满清的海阳知县及当地的几个团练首脑,谭绍光笑着向陈廷香等人挥挥手告别,然后吩咐卫士,“有请。” 大批的红军涌进海阳,除去对各处要道进行了严密的封锁,在各部驻地宣传自己东进的目的之外,再没有什么大的举动。即使是对已经置身于红色海洋包围中的海阳县城,红军部队在送进去一些宣传品的同时,也仅仅不过就是派设了一些小规模的监视部队,似乎是互不干涉。 都说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不然。 山脚下,乡村的土路两边,村落的边缘,散布着数百里长途跋涉而来的天朝红军一个个连队,除去担负警戒、喂马、遛马的士兵,除去正忙于为将士们做上难得的一顿热乎饭菜的炊事兵们,众多的将士们本该是席地或坐或卧,抓紧时间休息,预备未来可能是极其艰苦和凶残的大战。 可惜,由于在两万多红军骑兵队伍来到之前,海阳县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涌进了大批由文登、荣成逃难而来的难民,在红军将士拟定的营地边,毗邻的早都是一个又一个的难民集中地。更叫红军将士们感到惊讶的是,五月,这个本当是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夏初光景里,他们所能见到的近处树木却都是光秃秃的,地上,除去荒草,难得见到一点的绿色。树叶儿没了,野菜没了,能吃的树皮也没了…… 无依无*、背井离乡的穷苦百姓们,在经历过逃难和无数次的沙俄兵强盗般的洗劫后,如今都已是两手空空。无地可耕,无工可帮,除去加入到团练、乡勇中还能混到一口饭的部分青壮之外,剩下的只能依*四邻村民的点滴救济及乞讨度日。 远远看去,仿佛是一片片巨大垃圾场,临到近处,又是散发着种种令人难耐的腥臭气味,破烂不堪的窝棚群里,活动着的都是一个个空有一身气力,如今却变得骨瘦如柴、满脸菜色的男女,倒卧着的是一个个在饥饿的生死线上挣扎的老人和孩子们。对于眼前这些突然而至的兵们,他们虽然表示出了恐惧,除去眼神中的恐慌和凄婉之外,他们却又无一不是漠然处之,不想跑了,也丧失了跑的力量。不时地,窝棚群里会传出一阵阵的悲痛的呼号,于是,阴世里又多了一个在饱经苦难煎熬后离开了这个万恶的人世的哀魂。 面对着眼前这幕人间的惨剧,原本一路上就都盼望着能够好好休息一下的红军将士们忍受不住了。他们忘记了自己是否该建上一个临时休息的营地,是否该躺下来好好伸展一下自己早已变得僵直的腰,轻松轻松麻木的双腿。破烂的窝棚群中,出现了一个个、然后是一片片红军士兵的身影儿,“抓紧时间,要清理干净地面,把窝棚能修成啥样就啥样,至少要挡风遮雨”,急促的话语,接着是急促的行动,紧绷着的一张张年轻、布满泥汗的面孔上,丝毫也看不出有任何的疲惫,只有悲愤。 几乎大部分连队的锅灶前,先是胆怯地,接着是毫无顾忌地围起了一层层的人群,满脸布满岁月沧桑、行动都困难的老人,虚弱得有气无力的妇女,还有闻到大锅里的饭香就禁不住馋涎连连,不住声地叫着饿的脏兮兮的孩子们,都把一双双渴望的目光,聚集到了中间的那口大锅上。 炊事兵们把一勺勺的饭盛到期待者颤抖的又脏又破的碗里,“吃吧,别急,都有份。”哽咽的劝慰,伴随着的是一个个炊事兵眼里闪动的泪花。 失去了自己那份午饭的红军将士们,依旧在无怨无悔地忙碌着。一户户的窝棚边儿,燃起了许多人家已经是久违了的炊火,饭香四溢。灶边儿,都有着同样的一条,或是几条红军将士那带有特殊红星标记,原本是土黄色,又已经被洗得发白了的米袋和干粮袋。 这是老天爷派下来的菩萨兵啊! 自古兵、祸相连,二百多年满清的劫掠、一年来沙俄洋鬼子的暴行,无一不在当地人民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可是今天不一样,他们看到了一支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人能想象到过的一支神圣的军队。 吃上了一顿热乎乎饱饭的穷苦乡亲们,在对着眼前这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兵们哭诉,倾倒着他们满肚子的委屈和苦水,望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早已忘记了饥饿和疲劳的红军将士们也在流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