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这首来自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里,活灵灵地描绘出了当年的金城关的雄伟及险要。 但在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年间,由于外敌吐蕃已经借大唐王朝的内部动乱而乘虚占领了陇右,原本是用来作为阻挡西域的游牧民族南下东来的金城关,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逐渐被废弃掉。 北宋元丰四年,大将李宪挥师北上,一举击败西夏军并收复了兰州。元丰七年,金城关又得以重建。威武的金城关包围着身后的黄河渡口,与已经经过了扩大之后的兰州城,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坚固防御体系,抵御着西夏党项人的进攻。 进入大明时代,金城关再度先后被重建过了三次。 洪武年间,兰州卫的指挥杨廉在修建了镇远浮桥之时,同时还在镇远桥的北岸重建了金城关,用以拱卫浮桥,阻隔蒙古鞑靼人的侵扰。 金城关的关城依着白塔山而建,东西长足有两百丈,两端各建城门一座,关城的城门上不仅建有戍楼,还设立了炮台。 而在金城关的东面,此后又相继落成的凤林关,以及拱卫白马浪(传说唐僧取经时曾从这里过河)的玉垒关,三关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兰州因为黄河、因为金城关,而成为了雄踞西北的军事重镇。 “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 正所谓“倚岩百丈侍雄关,西域咽喉在此间”。 有人说,如果固守住了雄险的金城关,就可以使黄河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换句话说,金城关曾是划分中原的农业文明与西域的游牧文明的天然界线。 在金城关的东面,一个庞大的帝国曾经磨刀霍霍。而在它的西面,闲散的游牧文明也曾经在不断地暗藏着杀机。 这种说法对于眼下来说,虽然不是十分地贴切(毕竟“圣军”们还代表不了游牧文明,而太平天国虽然庞大,却也绝不是一个帝国),但若细想起来,倒也有那么点儿kao谱儿。 在金城关的东面,的确是有个庞大的政权在磨刀霍霍。 而在金城关的西面,又的确有一帮子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们在暗藏着杀机。 “去,告诉图伽布,我马桂源到了,叫他们赶紧打开关门,老子还他妈的急着过河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