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二章 后金求和-《崇祯:重征天下》
第(2/3)页
第四,大明选一名公主嫁给天聪汗,因熹宗和崇祯都还年轻,并无成年女儿,光宗的女儿(即朱由检的姐妹)均早夭,请从万历的女儿中选取一名;
第五,大金国每岁向大明纳贡,做为回报,大明向大金国输岁币白银五百万两.
朱由检看罢,将塘报与皇太极的书信遍视众臣.乾清宫内立时炸了锅,大臣们很快分为立场鲜明的主战,主和两派.
一派以吏部尚书孙承宗为代表,东林党人为骨干,坚决反对和议,认为建虏欺人太甚,辽东之地绝不可弃.一旦允其求和,则国威大损,上至皇帝下至群臣,全都颜面扫地.
另一派则以曙来等阁臣为代表,户部,兵部,工部的一些官员附议.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辽东乃羁縻之地,即使议和,也不存在丧失国土的问题.自从萨尔浒之战,朝廷在辽东丧师数十万,耗银数千万两,已经严重动摇了大明的根基,实在难以为继.加上陕西,河南,湖北等地流贼纷起,朝廷兵力捉襟见肘,还不如"攘外必先安内",先稳住建虏,把流贼剿灭了再说.
何况这是皇太极主动提出和议,并且同意受册封,纳贡,朝廷也算保全了脸面.和亲历史上多有先例;岁币数额虽然大了些,但比起每年近千万两的"三饷"还是少数.两害相权择其轻,不如允其所请.
除了这两派以外,也有极少数的中间派,其中就包括户部尚书王在晋和兵部尚书袁可立.他们虽不赞成与建虏达成和议,却主张利用这个机会假意与皇太极和谈,趁机麻痹对手,抓紧战备.待有把握时,即可终止谈判,挥师进攻.
不过中间派人数极少,又两边不讨好.主战派认为朝廷就该堂堂正正,中间派之议纯属两面三刀,君子不屑所为;而主和派也认为以建虏之狡猾,会很快识破假谈判,到时其恼羞成怒,必将大举入寇,反而弄巧成拙.
三派争执不下,当然最后还要请皇帝表态.朱由检这次却一反常态地表示,充分尊重大臣们的意见.既然意见不统一,那就明天早朝再议,现在退朝.
散朝之后,孙承宗怒气冲冲地叫住王在晋和袁可立,直截了当地道:"岵云兄(王在晋号岵云),节寰兄(袁可立号节寰),你们怎么能赞同议和呢,即使假的也不行!难道你们忘了圣上曾亲获宁远大捷,昨天在日讲时也说‘祖宗之地,寸土必争’么!圣上重用我等,正为砺朝纲,扫前朝颓丧之气,你们怎么反倒与曙来等人一唱一和,唉!"
王在晋也叹了口气道:"恺阳兄(孙承宗号恺阳),你的倔脾气这么多年几经宦海沉浮,还是一点没改.但是你也曾督师辽东,应该对那里的情况很清楚.宁远大捷纯属侥幸,而且算不算‘大捷’,尚在两可之间.为人臣者,谁不想上阵杀敌,为君父分忧,问题是朝廷现在根本没有剿灭建虏的能力!你那个关宁锦防线,两年耗银近两千万两,前日袁崇焕,祖大寿又来信催饷,可是国库空空,你道我这个户部尚书好当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