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第275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从良种田纪事》


    第(2/3)页

    秦大川这一天过得糟糕透了,只能用狼狈来形容,至于他心里的滋味儿,更是难以描述。

    秦大川先是顶着大雪去了周围的两三个村子,连一粒粮食都没买到,人家还劝他,“秦老爷还是去镇上和县城,别说咱这周围的村子,就是隔壁几个县的村子里,都不可能有余粮卖的。”

    直到这时,秦大川才意识到,清露收粮的手笔有多么大。

    清露收粮的事儿,秦大川是知道的,和山上常来常往的秦秀娥早就告诉他了,当时秦大川还冷笑着教育秦秀娥,“过日子,田地是根本,再有银子,家无一亩地,那也是不行的,他们不收粮难道等着活活饿死?!”

    秦秀娥天真地问,“有银子不是一样吗?大嫂收的那些粮食,我家几年都吃不完!”就算她年龄小,也没见天可心里也是大致有数的。

    秦秀娥说得随意,秦大川却被堵得难受,只好立刻丢开了这个话题。

    直到现在,秦大川才明白,清露收那么多的粮食是为什么——镇上的粮食涨价了,县城里的也一样。

    原本五文钱一斤的高粱米涨到了六文钱,十文钱一斤的细面涨到了十一文,陈麦面则要十二文一斤。

    表面,每样只不过是涨了一文钱,但实际上陈麦面是涨了两文,要知道,以往细面都是十文钱一斤,只不过是陈麦面卖得好,商家也会把这个做为推荐和宣传的噱头,新麦面就算不降价,也会根据数量多少给抹点儿零头或是给个添头,把十文钱的价格找补回来些。

    而作为地主的秦大川心里还有另外一笔帐:高粱去壳变成高粱米,只掉一成的重量,满打满算连三文钱都不值,麦子磨面充其量也就掉两成,合六文钱都算高的了。

    秦大川卖掉的可都是陈麦啊,也就是说,他整整亏了一半儿!

    那么清露又赚了多少呢?同样是进价的一半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