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谨言慎行-《大宋燕王》
第(2/3)页
有这些钱,汴京又能撑几年了,等熬过免赋税的三年,百姓安居,民间富足之后,国库便会逐渐丰盈起来,到时候再行北伐之举,收复关中、河东、燕云十六州,甚至收复西夏之地,一统天下!
招贤馆将各地空缺官职和爵位售卖之后,马上又开始针对售卖出去的官职,制定考核措施,监督买官的官员在地方上的言行,避免他们做太过分的事情,伤害民心,破坏稳定。
就在官职、爵位正式授予半个月之后,新的地方官吏考核制度也迅速下发至州府。
新考核制度规定,地方官吏每年底考核一次,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评价为“优”可考虑拔擢使用,评价为“良、中”则,官职保留,继续留任,评价为“差”,则直接就地免官,回家待选。
这个新的官吏考核制度是在原有制度上做出了修改,其目的便是尽快筛选掉不合格的官吏,其中便包括通过捐献买官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方法尽快剔除掉淮河以北曾经是金国官吏的不合格官员,用新的官员将朝廷各项政策落实到地方,彻底统一这几年收复的失地。
朝中各项政务,逐渐有序展开,汴京对北方州府的影响力也迅速扩散,北方百姓渐渐感受到了大宋重返北方的事实。
一切都在慢慢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除了军队。
宋金和议,加上南北分治,使大宋军队失去了继续北进的机会,随着迁都汴京,大名府一线精锐部队不得不南下,拱卫汴京,如此一来,大名府兵力不足,就只能据守。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大宋军队不再进击,驻守真定府的金军便开始南下蚕食,半年时间,蚕食三县之地,而大名府宋军恐金军引诱偷袭,不敢轻动,也不敢分兵驻守北方小县,只能眼睁睁看着原本是大宋控制的土地,重新回到金人手中。
杨丛义身为枢密院副使,主持枢密院具体事务,眼见国土被金人蚕食,他也是有心无力,刚刚迁都,汴京朝廷太穷了,根本支撑不了任何一场,五万人以上的战争,于是他只能命大名府都统制苏仲驻守重点州县,以防北方金人突然突破大名府防线,南下袭扰汴京。
眼下的汴京绝对经不起任何一场战争的冲击,哪怕敌人没到汴京城下,即使只到黄河边上,汴京百姓和官吏也会选择逃离,只要逃了,十年之内觉不会再回来,汴京也别想重新繁荣。汴京不繁荣,想再次北伐,夺取燕京更不可能。
杨丛义如今身在汴京城内,官居枢密院副使之职,没有特殊情况发生,根本不会有离开汴京的机会,因为北方几十万军队都跟他有关系,即使赵再信任他,朝中那帮老臣也还是表示怀疑。
犹记得,当初赵力排众议,想让官居枢密院副使的杨丛义继续以北伐军统帅的身份统领大名府、济南府二十余万大军时,遭到众臣当廷反对,赵为杨丛义辩解,称他是北伐大功臣、大宋大忠臣,掌握军队绝对没有问题,绝对不会对朝廷和大宋不利。
结果却有老臣当着皇帝赵、杨丛义和文武百官的面直言,太祖当年也是大周忠臣!
此言一出,不光赵不好再说话,文武百官也无人敢言语。
原本还想亲自控制军队,好为日后北伐提前准备的杨丛义听闻此言,不得不马上请辞枢密副使和北伐军统帅之职。
不过,幸好执宰史浩及时站出来制止那些朝臣胡言乱语,加上赵经过短暂的思虑缓过神来,严厉驳斥了出言不逊的朝臣,当廷拒绝了杨丛义的请辞。
而后各退一步,只让杨丛义以枢密院副使之职兼任大名府防线统帅,部署军队,堤防真定府金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