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论:李煜与南唐的社会命运(转)-《重生南唐之我最风流》


    第(3/3)页

    说到李煜面对北宋的军事进攻时,几乎是众口一辞地说他困守金陵束手无策、兵临城下还全然不知,城破之时尚在听僧人讲经,终至肉袒出降,其情景与隋灭陈之日陈后主坐以待毙惊人相似。

    对此,许春在先生的《为李后主一辩》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第58-63页。从两个方面作了反驳:

    (一)从整体战略看,“坚壁以老宋师”是正确的

    《续资治通鉴》说:“初,陈乔、张洎为江南国主谋,请所在坚壁以老宋师。宋师入其境,国主弗忧也。”[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这表明李煜是以坚壁固守城池来拖垮长途奔袭的宋军作为这场战争的指导思想的。这从当时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来看,既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可行的策略。因为对宋军来说利在速决,对南唐来说则是利在持久。既然无法阻止宋军渡江南下,.又无实力全而防御与之捉对抗衡,因而采取“坚壁以老宋师”的谋略是正确的也是取得了一定实效的。正是李煜有了这样的总体谋划并有所布置,所以宋军入境时他并不惊慌失措,这与“事先全不知道”完全是两回事。我们更不能因为南唐未曾大规模出击就论定它一点抵抗也没有。应该承认,固守也是抵抗,而且是弱者的有效抵抗手段。

    (二)从策略运用看,多点抵抗、反复争战

    宋军于开宝七年(974)冬十月正式出兵,直到开宝八年(975)冬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金陵迫李煜投降,前后历时一年有余。这与当年隋军仅用三个月就攻破建康俘获陈后主的灭陈之战相去甚远,而且宋军初期进展甚速,曹彬等于开宝七年十月乙亥“自蕲阳(今湖北蕲春)过江,破峡口寨”,[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三十四天后的闰十月己酉就攻入池州,接着下当涂,占采石,到十二月就己进兵到金陵的近郊白鹭洲。然而,宋军屯兵金陵城下达一年之久,这表明战场形势曾有过逆转,至少是有过相持不下反复拉锯的情形。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开宝七年十二月,“己酉,曹彬败江南军于白鹭洲。”开宝八年二月“癸丑,曹彬等败江南兵于白鹭洲”。[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从十二月的己酉到次年二月的癸丑,中间相隔六十四天,曹彬等在白鹭洲先后两次击败南唐兵,这表明即使不是白鹭洲曾经易手,至少也是南唐兵曾经发动过反攻。类似的情形还有池州之战和武昌之战。关于两次池州之战的记载:开宝七年闰十月“己酉,曹彬等入池州”;到相隔八十六天的开宝“八年春正月丙子,权知池州樊若水败江南兵四千人于州界”。两次武昌(今湖北鄂城)之战的记载:开宝八年正月“辛己,(黄州刺史王)明遣兵马都监武守谦等渡江,败江南兵于武昌,拔樊山寨”;[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到相隔四个月的五月“丁酉,王明破江南兵于武昌”。[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史书里之所以看不到宋军所占之地被南唐夺回的记载,是因为记述北宋灭南唐的原始史料大多出自宋人之手,不管作者的真实想法如何,都难免要为北宋统治者夸胜讳败,因而史料呈现的便是同一地点的重复占领。为了避免后人误解,作者不仅把年月日排比得清清楚楚,而且行文用词也尽量予以区别来提醒读者。至于明确记载南唐反攻的则是采石矶浮桥争夺战:开宝八年正月,“江南兵水陆十余万,背城而阵。时舟楫未具,潘美率所部先济,大兵随之,江南兵大败。江南复出兵将沂(溯)流夺采石浮梁,美旋击破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此外,南唐方而还在鄂州(今湖北武汉)、溧水(今南京溧水)、袁州(今江西宜春)、宣州(今安徽宣州)等地以及长江中与宋军作战。正是这些地方的反复争战,牵制了宋军的力量,导致久围金陵而不能下,甚至使赵匡胤产生动摇打算撤军休整。《续资治通鉴》卷八开宝八年秋七月辛未朔条说:“时金陵未拔,帝以南土卑湿,秋暑军多疫,议令曹彬等退屯广陵(今江苏扬州),体士马,为后图。(卢)多逊争不能得。”后来此议未行,则是因为当时任左司员外郎权知扬州的侯涉因受贿不法为部下所讼,他向参加政事卢多逊求助,卢多逊也就利用他“教令上急变,言江南事,陟时被病,帝令皇城李掖入见,即大言江南平在旦夕,陛下奈何欲罢兵?愿急取之。臣若误陛下,愿夷三族。帝屏左右,召升殿问状,遽寝前议。赦陟罪不治”。[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另外,南唐曾于宋军攻占金陵关城的开宝八年二月举行了南唐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张确等三十人。这表明南唐方面有可能一度收复了关城,至少当时战局曾有缓和,否则哪有闲功夫来举行科举考试呢?

    今天,关于李煜亲自过问战事的史料,读来仍栩栩如生,兹举数例:

    李煜曾亲自致书吴越王钱?,离间吴越与北宋的关系。《续资治通鉴》记述道:“戊子,吴越王?遣使修贡,谢招抚制置之命也。并上江南国主所遗书,其略云‘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亦大梁一布衣耳!”[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李煜不仅派兵西去应战,并且还采取措施以图瓦解宋与吴越的联盟!这一措施无疑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话也说到了要害处,结果是钱?出卖了他,把他的信交给了越匡胤,未能摆脱遭受东西夹击的窘境。

    又,“十二月,金陵始戒严,下令去开宝之号,公私记籍但称甲戌岁,益募民为兵,民以财及粟献者官爵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这条史料虽未直接提及李煜,但下令不用北宋的开宝年号,这是何等大事,定是李煜无疑。可知此令是李煜得知宋军渡江进攻并占领池州后所采取的措施。时间早在金陵城陷落的一年以前,这怎么能说象后主自己事前全然不知道呢?《续资治通鉴》开宝八年五月记载道:“是月,国主自出巡城,见宋师列栅城外,旌旗满野,知为左右所蔽,始惊惧。”[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八,《宋纪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然而这“惊惧”的是被围的严重程度,而不是于战事一无所知,况且他随即追究责任杀了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等,并作了一系列部署。从这时到十一月城破.时间长达半年这又怎么能说李煜到城破前夕尚全然不知呢?

    的确,在强宋面前,李煜一直表现得不卑不亢。《宋史》说,李煜“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潜为备战”。[元]脱脱:《宋史》卷478,列传第237,中华书局1977年版。以致宋太祖对此也有察觉和防范,两次派人召李煜入宋,李煜深知其阴谋,以病推辞,坚决不去。直至南唐国灭被俘,他始终未离南唐一步。

    在其与宋兵戎相见的时候,他也与宋朝断绝邦交而交战,他一方面命大将朱令?率15万军队沿长江布防,迎战宋军。一方面也展开积极的外交,向邻邦斥之以唇亡齿寒之理希望可以得到它国的援兵。在朱令?战死后,李煜又一方面急命张洎作蜡丸帛书求救于契丹,张洎“因出帛书示之,乃围城日洎所草诏,召上江救兵蜡丸书也。”[元]脱脱:《宋史》卷267,《张洎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一方面积柴宫中,准备一旦都城失守,则与宫殿俱焚,作最后的战争总动员,而作战时也亲自处置了叛国的皇甫继勋以鼓舞军心,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才使得金陵在重重围困之下坚持了那么久。即使在他被俘之后,李煜也没有像刘阿斗那样乐不思蜀,而是时时知耻守至志,以词抒怀。被俘之后的李煜时时追求觉醒,悔恨自己的过失,无奈时世变化,现在的李煜只能借助其非凡的诗词才华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悔恨。然上天也是公平的,现实中的李煜虽做了亡国之君,但却促使其成了词中之帝王,流传千古。

    历史上建都金陵的亡国之君,多遭到后世非议。三国吴后主孙皓,“一片降幡出石头”,白棺素服,自缚出降;南朝梁武帝崇信佛,终起侯景之乱,被囚饿死于景阳楼;陈朝后主陈叔宝,金陵城破时,同宠妃张丽华藏于胭脂井中,后被隋将吊出处死。这三位末代君王,亡国起因各不相同,但却都亡于虎踞龙盘的金陵石头城。李煜也是亡于金陵的末代君王,难免要遭到后世的斥责非议。

    但是,就其南唐亡国的原因应该具体分析,就南唐国来讲,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论上,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南唐灭亡,北宋统一;事实上,南唐国势已败,李煜虽有能力但已经无力回天了,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了。但是,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其毕竟维持政权达十五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终时时不忘故国,心系故土,从未心归宋朝,以致于其最后被毒杀。正所谓:词中之帝难为君王,有心振国,无力回天!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