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三岔口-《一个人的甲午》
第(3/3)页
想了想,光绪笑着说道,“儿臣倒是觉得,就演戏而言也有高下之分,要是用了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的,那就是大师了,倘若一味的拿腔作调,则始终不过是个跑龙套的戏子。不知道亲爸爸觉得如何啊?”
听了光绪这话,慈禧似乎有些吃惊的样子,偏着头看了光绪一眼。“皇上这话倒还真的有几分道理,不过说到这真情实感,演是演不出来的,是要用心的。没有这份心,唱得再好我也不稀罕。”
慈禧的这话,比起刚才的一番话更加深沉了。光绪偷偷看了看慈禧,她正目不转睛的看着台上,似乎只是随口的一句话。但是光绪心里很清楚,这样的时候,说出这样的话,绝不是说戏那么简单的。他今天来陪慈禧看戏的目的,就是想稳住慈禧,不让她产生疑心,可现在听她的每句话,似乎都像是话里有话的意思。
“亲爸爸教诲的是。”想了想,光绪缓缓说道,“说到用心,儿臣以为倒不是做出来的,做也是做不出来。世道人心,从来都是难以把握,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私心,古人云,有心为善,其善不赏,无心为恶,其恶不罚。有时候,用心到了极处,反倒是落了下乘,不知道亲爸爸以为是不是这个道理啊?”
两人这样的话,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是针锋相对。此时此刻说出这一番话,光绪也是把心一横,不想再刻意的退避了。看慈禧的意思,似乎也是有所觉察,反正两天后就是生死一搏,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就是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让慈禧能够隐约明白,正是慈禧的处处用心,把自己逼到了绝路。
“皇上的心思太重了,想得也太远了。”慈禧忽然没来由的叹了口气,转过头用一种光绪从未见过的眼神望着光绪,一字一句的说道,“这出三岔口的戏,终归是有散场的时候,看得清楚也好,看不清楚也好,我也不想再看了,罢了,今日就散了吧。”
说罢,慈禧起身搭着李莲英的手臂,看也不看光绪一眼,默默的走回宫中。
……
陆军学校自从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陈卓回到陆军学校后,便变得异常的忙碌起来。
对外是声称陆军学校总办陈卓将要离开陆军学校,前往吉林整顿吉林练军,因此陆军学校将准备陈卓任上的最后一次演练,迎接太后和皇上的检阅。除了陆军学校部分军官团的成员外,大部分学员都不明白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埋头准备迎接总办大人任上最后一次演练。整个陆军学校都加派了岗哨,闲杂人等一律不等靠近。对内,所有的陆军学校学员都得到了命令,三天内不得离开陆军学校半步,违令者军法从事。
杜怀川也按照光绪的旨意,将丰台大营的兵力部署情况详细告诉了陈卓,但是对于军官团的情况,却做了保留。两人一番密议后,拟定了行动方案。陈卓负责整个军事指挥,杜怀川负责后勤保障,准备至少两个基数的弹药供给,并负责和丰台大营内的内应联络。
陆军学校的情况,陈卓心里非常有数,只要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除了武器弹药外,并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在自己的精心调教下,军纪严明,是陆军学校有别于朝廷其他军队最大的不同,到时候只需要一声令下,陆军学校的学员必定一往无前,绝不会也没有人敢于做出违令的举止。
只是,整件事情中,有一个人被排除在外,那就是吴绍基。在陈卓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很想听听吴绍基的意见的,吴绍基足智多谋,做起事情来也看得更远更深,但是按照光绪明确的旨意,此次行动必须对吴绍基保密,陈卓虽然无比信任自己的这位好友,也不敢在这样的时候有所轻率。因此严令自己的属下,对吴绍基不得透露半分。
是生是死,就看两日后了,陈卓心里很明白,他其实只有五成的胜算,就像是一场赌博,他从一开始就把赌注压在了皇上身上,他是不会有别的打算和想法的,只是眼前的这些陆军学校的学员,不知道能够活下来的能有几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