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公平之道-《玄黄补天录》


    第(2/3)页

    由于人之差异而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佛言众生平等或公平:即诸法实相因果法性平等或公平,可遇到不道德之处一定要严厉消灭,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终极目标。

    太上老君在讲述天之道时言道,天之大道就像上弓弦,高了压低它,低了升高它;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填补。

    自然的平衡法则是减少有余而补充不足。但是,如何才能效法自然的平衡法则?这就需要公平之道的出现。

    把天道来比拉弓是太上老君一个绝妙的比喻:拉弓的时候就是同时压低高的那头;提起低的那头;把长的那部分缩短而把窄的那部分拉宽。

    这里的“均衡”讲的是一种趋势,但高的再低也不会比原本低的低,差距还是存在的,但是要控制在一个“均衡”的范围之内。

    从水蓝星表面的自然现象来说,日晒雨淋的结果是不断地把山川之高去弥补河谷之低。这个过程是经久不衰的。但是如果整个水蓝星表面成了彻底的一块平板,就不会有山川河流,也不会高等文明的出现。所以又从水蓝星的内部不断产生造山运动来凸显高低的差距。

    适当的差距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正负电极电位的差距,就不会有电流的产生。但是这个差距如果过大,就会毁灭整个系统。所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在具体细节处处不均衡的情况下寻求全局均衡的过程。

    易经中的九宫图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四二为肩,八六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宫。”整个系统没有一处是相同的,但是无论横、竖、斜的总和却都是一样的,它在不和谐、不均衡的个体间形成了整体的和谐和均衡。

    均衡的目的是维持系统的存在,但过分强调均衡到了平均主义的地步,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不均衡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但过分求这个动力的结果会使系统不堪承受而解体。此乃大道之中“动”与“静”的关系。

    尽管在局部有种种的不均衡,但是从整体和大局来看,“天之道”是最均衡的。

    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阴、阳爻所处的位置、分量、方位都不同,但是从整体上看,阴阳的位置、分量、方位等等都是绝对均衡的。

    所以,天之道就是一个不断地在不均衡的现状中求取均衡的过程。损有馀而补不足,损掉的都是对于“道”来说是“余食赘形”的东西;补的也正是由于“余食赘形”的存在而一直受压抑、一直没能正常发展的那一部分。

    而人的“道”,则是损不足以奉有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