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学佛?学魔?-《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三种,即:杀生、偷盗、邪淫。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三)意——由我们的心念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1、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

    2、不偷盗:不偷窃强夺别人的财物。

    3、不邪淫: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两舌:不挑拨,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5、不恶口:不以恶毒言语骂人。

    6、不妄言: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

    7、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话。

    8、不贪欲: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气和,不恼怒,不生气。

    10、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胡作非为。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所应遵守的。戒律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战场的御敌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没有佛教徒的气质;且不持戒而修禅定,更会落入魔境。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所共同强调重视的。一般人的静坐,道教的练丹运气,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轻和安乐—绝非物质亨乐能够相比。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就会更加坚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佛教所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着的感受;因为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乐,而不想离开禅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识便会生至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低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的四种禅定,再加上无**的四种空定合称为八定),天的寿命虽长,却未了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做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出世间之大智慧,亦即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又如明镜蒙尘,若依戒修定,再由定发慧,扫除烦恼、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纯金的本质与镜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证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何谓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哪六种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所以治贪悭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与无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轮回,故三者兼施,方称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逾矩,所以对治恶法也。学佛者应持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则久后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对治嗔恚,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又嗔恨为坠落三恶道之种子,故学佛者必须切实守戒,对于横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并应视此等事为消我宿业,促我成佛因缘,此方为忍辱。

    (四)精进: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对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农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获,修行之道,亦复如是。

    (五)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亦即专心一致。禅定之法当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宝,常常念佛菩萨圣号,妄念起时,勿压勿随,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乱,贪、嗔、痴、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间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观世间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盖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着边际之法门。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众生与佛同体矣。常作如是观、则我、人、众生、寿者相之执,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则贪、嗔、痴、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则一切种智成就,归元而证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冲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过程,若无智慧的引导,往往会修错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练,离佛愈远,始终无法证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离戒定慧三学,虽知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不过稍植人天福报,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成就无上佛果的。

    ※附注:同修们阅毕本文,应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础与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加上“自净其意”方为佛教真义,而由“自净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净了,因此绝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里,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在怎样的因缘才能得到了解过去世的 ‘宿命神通’,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净化心灵,坚守节操,就可以体会出至高无上的真理。就好像我们擦镜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镜子的清净光洁就可显露出来。同样的,去除私欲,无所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从净化心灵,去除贪欲上着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净其意’之本意,那将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险万分的——请深思之!

    六、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禅定的种类及其境界之差别?

    一般人静坐的目的,常是求得心灵的舒适、轻安,让精神统一,身体健康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也有些宗教家练丹运气,静坐以求感应升天等等。这些静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仅是治标不治本,是无法达到解脱,证悟菩提的。

    佛门中所谓的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异的,静坐不—定包含坐禅,而坐禅却有含摄静坐。什么叫做坐禅呢?坐是彻见本性,禅是顿除妄念,亦即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佛教坐禅目的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行最大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种境界、异象、神通,因此佛门强调坐禅不见性,纵使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无异!

    禅定种类略分为三:

    (一)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人士为让身体得到健康或训练精神统一以达到增加工作效率为目的,如社会上的静坐,冥观,瑜珈术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乃至择时在日、月之下打坐,充电,以吸取天地精华,此类人士,修炼身体之精气神,以达到身心的安康,舒适,其间虽有治病,灵动或各种神奇感应之事迹,唯如此的行法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佛门称之为世间禅。

    (二)四禅八定:四禅是**的四种禅定。此界人天调伏淫欲具修五戒,又具禅定力,足以感得胜报生**梵天,其身自有威光,无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银白色,穿黄金天衣,头虽无髻,如着天冠,寿命历劫,无量快乐,但以其仍有色质,光色互照,色身超胜,故名**,通名梵世,梵者‘清净’之义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故也。**依其禅定功夫之深浅而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的四禅与无**的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天人若修禅定厌舍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虚空,四蕴成身,唯一精灵神识;无有色蕴,常住甚深禅定之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以其无色质,故名无**,既无色质可见,虽名为‘界’,其实无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

    1、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是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识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色空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定: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上四空定,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义。想:第六意识胡思乱想。行:第七意识末那识胡思乱想;想蕴是对外境所见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蕴属内在,即对于一切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之内事而生起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前者属有形有相之外境,后者属无形无相心之内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自身之灵魂也。)已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禅定,色质欲心悉皆泯除调伏,在空定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不知人世变迁。以其入大空痴境故,虽旷劫享乐,福尽还易堕入畜生道,继续轮回,甚可警惕,故非究竟安乐处所。

    (三)出世间禅:行者修习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定即入灭尽定,证罗汉果,出三界。虽名‘出’三界,其实只是不被三界之业因所系缚,解脱自在,恣心所往,纵为地狱、淫舍,处处是三界外,如是名为圣流解脱轮回也。出世间禅者如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已出世解脱,其中以佛之禅定最为究竟、圆满。

    ※附注:

    1、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论其所入宗派是正法或外道甚或邪教者,皆不易退转,放弃其所修持法门,因摄心于一境,久而久之或多或少会有境界,异象现前,行者由此便会体会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觉,且了解这物质世界之外确有超乎科学领域之另一或多重世界,至此要他不相信其宗派已是不可能。所以禅定功夫的培养虽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但却是念佛、持咒、摄心习定,对其所学法门能否终身行持甚为重要的关键。

    2、行者无禅定功夫,必须先检讨自己有无减少外缘,有无精进,有无恒心长年依法修持;如果不检讨自己的偏失,而只会一味以为所拜非‘明师’再到处寻找‘名师’,此绝对是愚痴的行为。

    3、有关修持的各种问题,除了多研究正信佛书、正统佛典外,最好是亲近具德师父或大善知识,才能摸着门路,本书仅能略举大略而已。

    七、修行中呈现境界、异相好吗?

    所谓‘异相’、‘境界’,一般是指:于一念清净或定中看到佛菩萨或护法金刚;看到佛、菩萨放光,或说法、灌顶或见到自己端坐莲花,静静听佛讲经,或者发现自己全身发光,身体飘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甚至惊异地发现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们未来或宿命通能知人们过去世,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阴府与亲冤谈话等等。

    但邪魔外道为了混淆众生的修行正道,常常变化佛、菩萨的庄严法相来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异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炼者,有时在定中幻境中,也会有幻想、幻觉、幻听的各种感应出现,因此当所谓‘异象’现前时,岂能不提高警觉、正邪不分?

    所以听到有人说:某某人拥有大神通,会治病、会抓妖、会除魔、会当众变化成佛菩萨法相、能飞天入地、翻江倒海、能知过去未来、能与鬼神沟通……等等,必须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说来大家会很纳闷,到底在何种情况下,佛、菩萨才会真正现前呢?一经云:‘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萨庄严妙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业障太深太重,宜自忏悔!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真心悔过,精进向道,深心念佛,必能获得诸佛菩萨慈光普照。二在修持时十分虔诚,且自己的悲心与佛菩萨大悲心相应时,佛、菩萨就会现前,另一种情形是由于行者于修持过程中;直观佛、菩萨法相(图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识田中,所以修持时就会由识田中浮现出来。唯学佛弟子应着重于诸佛菩萨身、口、意三密相应,切莫单着眼于身相,另避免‘魔扰’的最重要观念;就是于一切相‘不执着’。所谓不执着并不是像木头一样毫无感觉,修持若有现象现前是一定会知道的,但是在现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胜或者期待它,起了一连串关于它的联想与妄想,这样就成为‘执着’,便易着魔。

    总之,于修行中各种境界、异象绝非真实,皆系幻起,切勿执着,若有境界也好,没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寻忆念,否则善境即是着魔。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楞严经‘七趣总结’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因此于诸种修持,自心清净,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不被境转,乃修行至要法门。

    八、佛法与外道所言‘感应’之不同?

    目前许多不明究里的人对‘感应’常执着在外相的感觉诸如见光、见影、闻香、见佛、菩萨,甚而吸收宇宙能、太阳能、植物能、日光灯的光能、气脉的走动,或者天眼能见种种光,看人身上之病痛以此种种感应而认为其所学法门才是最殊胜之法。这种人整天妄想见佛见菩萨,而忘失修学佛法之真正意义。如果看到佛菩萨对他微笑,就很高兴,以为有了感应,如果久修佛法,持咒、念佛,不明摄心之旨,有口无心,不见诸幻景,就觉得所拜非明师,另求其他‘名师’去了。此种人心中根本没有佛法,唯有贪求神通的妄想,因此对邪师,邪教,全不以智慧判断,随便盲从信受,像这样的学法,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修持佛法进步与否,端看其妄念有无愈来愈少,及慈悲心有无愈来愈大;而修持佛法真正的感应,乃是自心与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相应。修学佛法的人内心如果比以前更慈悲、更明白,就是有了感应。换句话说,修持佛法已有进步。如果内心还充满着愤恨、嫉妒、傲慢、贪欲、悭吝等习气,气质一点都没有改变,而到处宣扬自己见佛、见菩萨者,此人绝对是着魔而不自知。修行人若不明本心,在定中看见诸佛、菩萨,若非天魔鬼神变现,即为妄心所显现,如果自己不察觉,而误以为真实,此即为魔事。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是应知一切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有境界当以智慧觉照,使自心如如不动,住于无分别智中。

    大智度论云:‘小菩萨,未应见佛身。’这意思是说:初发心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无明业障末除,心性不够清净,且福德智慧都非常浅薄,因此根本不可能见到佛、菩萨的清净妙色身。如有所见,恐怕是诸魔所化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若要得到正确的判断,需要深研显教教理,而于修持中得到各种感应之时也不可以到处宣扬,应该要请教具德师父或善知识,以免引魔进入扰乱,反而误了学佛大事。

    九、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