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修身与摄心-《九郎资料集》
第(3/3)页
生大惭愧,发露众罪,求乞忏悔,可以消除一切罪业。
丙八、观息�身。放松身体,将万缘放下,一切顺乎自然,不可过于拘束,观想气息周�全身,随诸毛
孔,或出或入,无障无碍。如此用心,非但通诸气脉,更能消除病患。
禅波罗密门有五门禅。
一、系心顶上,久则心动于风,如得风病,自己以为得到神通,有飞的感觉,易出偏差。
二、系心发际,久则眼好上瞻,能见黄色,或赤色种种颜色,或见种种光明,常用会生过患。
三、系心鼻端,出息入息,易悟无常,心若宁静,能发禅定。
四、系心脐间(气海),能除万病,内见三十六物,能发特胜等禅。
五、系心地轮(两足中间),气随心下,四大调和,能发根本不净观。
心如猿猴,以锁系于柱上,其心自然调伏,将心系于五处也是如此。此五种观想方法,前二久用会生过患,
后三久用可生禅定,学人应知从中选用。
入定时有三事要注意:
一、调伏心中乱想杂念,令其专注一境,或想丹田,或观于心,使不乱动。
二、调伏心中昏沈,初学静坐总觉妄念比平时多。静坐日久,妄想就会减少,但妄想减少时,瞌睡又会相应
缠扰。不过这是一般用功人之通病,行者务要提起精神,或注意鼻端,昏沈自然消失。
三、摒弃外缘,使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不缘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境界。
住定时有三事要注意:
行者于一坐时,始从入定,终至出定,于其中间,或长或短,必须认识身、息、心之三事,调不调之相状。
一、调身不宽不急,宽是放纵,意即约束。过宽易生懈怠,过急易生病症。若坐久疲劳,其身有时东倒西歪
,或前俯,或后仰,觉已当即纠正,不可随它而去。
二、调息不涩不滑。涩是酸涩,滑即不凝滞。使息出入微细,似有似无。坐时,觉息出入有声,或息虽然无
声,而结滞不通,或出入不微细,皆是不调之相。息之出人,需要无声,不结不粗,出人绵绵,似有似无,身心
和顺,此是调相。
三、调心不沈不浮。沈是昏暗不清,浮则妄想纷飞。身息虽然调得适当,而心浮动或昏沈,或觉宽急不定,
当安心向下,系缘脐下丹田,制诸一切妄念。若心昏沈则观注鼻端,其心自能调适。
出定时有三事要注意:
初入定时是从粗入细,后出定时则由细至粗。
一、行者坐禅时觉,欲出定时,于未出定前,先将心放下,由细转粗,思维名相,逐渐攀缘六尘境界,因其
最初入定,收摄诸念,如今出定,需将一心散于诸念。
二、开口吐出浊气,令身中热气外散,观想�身毛孔,一时同出秽气。
三、微微摇动其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再动二足悉令柔�,然后以两手�摩毛孔,继擦两腿两足等处,再
用手揉两眼后,始将双目张开,稍歇片刻,方可离座。
坐时应放松裤带,以便气行,免腹内存气过多,日久致疾。昏沉重时,振作自心,或思日月光明,或以冷水
洗脸,或起立经行。系心过猛,易生掉举。缓懈宽松,易生昏沈。故要调适心念不昏沈、不浮动、不松散、不逼
迫。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