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佛家功法述要-《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三、对治

    对不符合练功要求的精神活动采取不同的具体对治方法。介绍几个主要对治方法:

    (一)贪。贪为练功之大弊,以不净观对治,叫多贪众生不净观,即观人世间尤其是人之不净。

    小乘功法比较具体,因人与周围事物都是有形之物,故从有形入手去练,然后从有形之进入无形之意识。但从有形入手,往往容易使“有”的念头越练越强,而不能往“空”上走,意识层次的修练就少,落于俗谛,离佛教认为万物皆空的教理越远,我们认为大乘佛教之创立正是出于要改变这一状况。但从练功角度而言,从有形之体入手去认识自身生命活动和周围世界正是小乘功法优越性之所在。

    大乘功法

    大乘功法从精神入手,重智慧,主要修六波罗密。波罗密为梵语音译,意译为到彼岸。六波罗密为:布施波罗密(音译澶波罗密)、持戒波罗密(音译尸罗波罗密)、忍辱波罗密(音译忏提波罗密)、精进波罗密(音译毗梨波罗密)、禅定波罗密(音译禅那波罗密)、智慧波罗密(音译般若波罗密)。通过修六波罗密达到断烦恼得智慧,证得智慧就是证得佛性了。大乘佛教有十大门宗,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个门宗的功法。

    一、禅宗

    关于禅宗南派与北派在功法方面之不同及其实质在《中国气功发展简史》中已有介绍。这里主要进一步介绍惠能禅宗功法的实质。

    佛教来源于印度,禅宗之初祖称印度之达摩,但禅宗之真正创立实始于六祖惠能。在惠能之前只有修禅,而无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所倡 “置心一处”的功法,与小乘之修禅相类,以意念专注一境,从而引发智慧。它与古禅不同之处是用智慧分辨事物之物质性是因缘和合而非实有,从这方面走禅。南派以惠能为代表,主张“即心是佛”。他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只要去掉妄念,内外明澈,就以顿见真如本性而自成佛。因此其修炼方法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完全直精神,而不讲四禅八定。对于精神的虚灵和无处所不但要感觉到,还要征得。而要征得它就必须精神十分宁静,意识内向,集中于一点,使之深入进去体察自我意识的运动状态。意识运动是意元体内信息运动的过程,当感知到意识运动,就是使意识活动返还于意识自身。这就是禅宗修炼的高级境界,也就是进入华藏世界了。在讲四禅八定时讲过,当从空处定到识处定时,意识从守虚空进而守意识、体察意识活动时,如果守与所守合一,即意识活动返还意识自身,然后让意识充斥身体每一个部位,身体的变化就达到高层次了。惠能的南派就是这样修炼,直指人心,直接去感知意元体,所以不需走四禅八定。惠能虽不识字,但融通佛理,讲经自心性出,用现代语言讲是通过组场传递信息,往往可使听经者顿悟而认知意元体。

    二、止观(天台宗)

    止观是佛教是影响最大的修练方法。这里只是对其功法的实质作简单介绍。

    止观是由慧文读印度龙树著作有悟,而创立“一心之观”。止观理论虽溯源于龙树之中观论,但早在《阿含经》中就有中道之说。传至第四代智把佛教中观论、禅定理论和道家功结合,正式创立止观门宗。“止”是把念头止于一处而入静,“观”是用佛教中道论的道理和真正的智慧来观察自身生命活动和周围客观世界,要不住于俗谛的有,亦不住于真谛的空,将真俗二谛统一起来观察现象,既要看到它的空,又要看到它的假有,即有非实有,空而非空,非有非空,空中妙有。这样慢慢地去练,就可以认识到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一致性了。这就要求意识不与形相合,但又要合而不着。它的实质是用意元体特异功能的感知方法与一般感觉器官的感知方法结合在一起去观察事物。 智的止观著作,有《摩诃止观》,称圆顿止观,修习初后不二,无前后深浅之分,为悟性高之人修炼;有《禅波罗蜜法门》,称次第止观,有由浅入深之次第;有《童蒙止观》,称小止观,为初习止观之入门。还有《六妙门》,称不定止观。不定止观是一种真俗圆融法门,“更前更后,互浅互深”,前后深浅不定,可以练俗谛,亦可进入真谛。它通过数息、随息、止息、观息、正息、净息六种调息方法达到调心的目的,从数息入手,逐步进入佛家要求的精神境界。数、随、止、观、正、净六种方法都有修与证两方面内容。任何一种方法皆可引发禅定。可以六种功法依次逐步练,也可只择其中一法练,非常灵活。不管何种调息方法,关键全在于意识的运用。譬如练数息,如果执着于数息,从一到十着于数,就是练俗谛,即练有形。如果领会到数本无象,着意于无,便是练真谛,即练无形。《六妙门》是从有象数息入手修至无象,虽其无象,但有数之意识在此以有一心之观修到无心,从有为入无为,最后达到圆明空净的境界即达于中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