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佛家功法述要-《九郎资料集》


    第(3/3)页

    正是从上述止观的佛理出发,止观功法虽然与很多道家功一样要求心注一境,把意念守在某一事物上,但其练法与机理并不相同。以守肚脐为例,不少道家功要意守肚脐,止观亦有止于脐下三寸,似乎相同,实则相异。道家功的意守肚脐是始终把意念守在肚脐部位,除了可收以一念代万念而有助于入静之效外,其机理还在于可增强意守部位的气。止观的守肚脐是先认真地看清楚自己的肚脐之后,在练功时意念想着脑子里肚脐的形象,而不量想肚脐本身,完全是练精神。从中亦可窥见道、佛两家练功之异。智认为佛教诸宗修炼方法虽然多,但概括起来,主要不外止、观二法。我们认为不仅佛家功如此,其它门宗的功法也大多如此。练智能气功的形神庄意念专注于做动作便是“止”,精神集中,杂念自除。当练功有了气感之后,精神集中于体内气机变化的感觉,便是“观”。

    三、净土宗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是念佛法门。据说传问自印度的《楞严经》中写有26种圆通,其中就有念佛法门。《楞严经》在中国有译本,在印度却未见其书,佛教史亦无此书之记载,故对此书之真伪存疑。不过《华严经》之81品也有导归极乐之旨。

    净土宗的修持方法,不像禅宗和止观需明了佛理,依理修行,断惑证真才能有成就,而是男女老幼、上智下愚都可以修,只要“信、愿、行”地坚持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故信奉者众。念佛法门要求念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所谓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集中念佛;所谓净念相继是指念佛开始出声念,以后默念,进而心念(称金刚念),做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心中念念相继,字字分明。所谓得三摩地就是达到引发禅定。念佛的作用是舍诸乱意,收摄散念,使心系于佛名,它与禅宗北派反观宗心注一境之实质为以一念代万念,精神终日十分宁静,整个生命活动也就发生变化了。

    四、密宗

    密宗是在释迦牟尼死后七百年才兴起的一个门宗。于唐朝传入我国中原地带,盛于唐,断于明。中国密宗的另一重要支派为藏密,亦传入于唐,在西藏等地传播,一直流传至今。密宗以佛教大乘理论为基础,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传入我国后又结合了道教的符咒、男女双修等功法。禅、观、净诸宗都是从精神入手练无形。密宗的教义是“即身是佛”,故练功身心并重,并以身为基础。其功法内容比较多,包括:1.外八密,主要是动功,通过动作练筋骨、气脉、意志。2.内八密,即身密、口密、意密,现在通行的是持咒、观想、结印,而主要练功内涵则是修炼中脉。3.秘八密,即男女双修修法,至于具体的功法,一般包括练气修脉之宝瓶气,四轮三脉(或五轮以至七轮)拙炎定、大手印、双身法(即男女双修)等,此外还有各种法术。这里只着重从实质上介绍其灌顶和练气修脉的一些方法。

    密宗有传授上非常强调灌顶,有严格的程序和仪轨,而且因修炼的功法层次不同又有不同的灌顶方法。具体方法虽然不同,其主要实质是相同的。

    密宗称修命功为修命力,主要从练气脉入手。观想四轮三脉(或五轮三脉、六轮三脉、七轮三脉)是其重要内容。从人体的会阴到头顶有喉、心、脐等若干个部位(几轮便是几个部位),练功时从会阴逐个部位往上观想,在每一个部位都想像有莲花瓣,花瓣上有字,还连着很多脉,越向上花瓣和字越多。三脉是指从头顶到会阴一条脉管,叫中脉。中脉左右又各有一条较细的脉管,左右二脉分别通左右鼻孔,三脉于脐下相合。三之粗细与色泽说法不一。练功时一心安静,精神集中去观想四轮(以至七轮)三脉,至观想之物像清亮明晰之后,便用宝瓶气法,配合呼吸。呼吸的方法不是两个鼻孔同时呼吸,要先用手指按住左侧鼻孔,用右鼻孔吸气,气沿右侧脉管下行于脐下,进入中脉,上升至喉,再下降于脐下,循左侧脉管上升,于右鼻孔呼出。然后于另一侧鼻孔循同样路线呼吸。吸气后要求尽量憋住气,使瓶气散遍全身。不练功的人不出现中脉,密宗这种练气修脉方法的实质,是用意识结合身体作假想,配合呼吸引发体内气变化,加强中脉,使生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在健康长寿方面达到超出常人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修炼,便可进入“即身成佛”的高级境界。

    佛家修炼方法很多,对此,《楞严经》与《圆觉经》中有着详细阐述,鉴于原文难于理解,故将南怀瑾先生的《圆觉经略论》、《楞严大义今释》录于附录十一、十二。在密宗,特别是藏密宗,气功的理论和方法尤其丰富,由于该内容专业性较强,故不赘述。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