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 噶举派-《九郎资料集》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噶举派的特点

    1噶举派玛巴传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明空两点二合一论,显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论,只有空的一面,所以还要结合显教的大悲心四无量心,缘起观等等来达到双运。

    但《土观宗派源流》中说噶举派的见在玛米二人时是应成派的空性见。并引了道歌中一段话说“一切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这是应成派的唯空性一点论。但是仔细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点论而是明空两点合一论。如:“心之自性为明空,直指明空即妙光”《道歌》265页)又说:“我承洛扎玛巴上师为我直指说,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实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7页)。又说〃“其实心的本来就是空寂光明(明空),若能证悟此点则是成佛” (《道歌》551页)。有的法师批评他不懂经典,他回答说:“你的这些经典(文字)我不会,我是以心为学习,所以外境显现均为经典,与显境不分离就是与经典不分离,显境的老师告诉我,外显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明空”(《道歌》536页)。总之《道歌》中提明空之处甚多可的为证。明空之见噶举派与宁玛派相同,噶举名大手印,宁玛名大圆满都不是中观应成派,他们都主张有自心本性。冈布瓦受噶当派《道次第》的影响提出显教大印,为适应三根普被,把顿悟顿修的法门变成为渐修渐悟的法门。他以后的弟子,又受他的影响,提出很多显密结合修大印的导引。由于各自的风规不同,噶举派门中遂裂为若干小派。后来冈布瓦的弟子噶玛巴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两点合一论,于是噶举的《大印》又与《大圆满》合而为一了。

    空明两点合一论,实际包括了风心、心物二者对立的统一观。不过他们提的色心二点,不是象小乘所说色心各有自性,常恒不变的二元论,而是色心二者皆无自性,不然何以能够双融不二(二合为一)。这双融的统一体,就是众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来藏,大圆满名大菩提心。

    2既悟明空了,空是体,明是用,明属气分能化现,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宁玛派说悟了明空,只有保任,三身自然显发,法尔本然,不须用功用去别修报化,虽修亦不成。噶举派认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明空还有层次,低层次的对佛的智德不易显发,不能不采取密乘的方便,来强制成佛,所以要别修报化身。就是为了解决佛心和佛身的矛盾问题。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对身和心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进行解决不可,换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体上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是化粗身为最细身,这样的身心结合为一,才能现证三身而成佛。

    3噶举派提出“身”的概念来,本来佛教忌说“身”的,因为凡夫的我执就是由执身而起,不过显教说的身仍指此四大五蕴和合的质碍之身,噶举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属气,属物的,就胜义说心和物一切皆空无自性,就世俗说,身和心,风和心,心和物从宇宙一开始就有两种相对存在,但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则不能结合在一起了。

    4关于“风心”问题本元身是最微细的风,它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未曾断绝,是无始本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精神和物质也即是说无始以来,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的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明空之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贪嗔烦恼八十自性分别,都是最微细的风存在身的内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于断除。无明是生死流转的根本,无明不断,出不了轮回,悟心无用,并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彻底。《俱舍论》说风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风(气)是业气的负荷者,最难转变。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风不能自主,修风脉瑜伽就是求得风(气)心自在,佛是风(气)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现报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现心理上难于排除的障碍,也是由于风息引起,妄念流动亦是受风的鼓动。风是宇宙的根本动力,风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风脉明点和转粗风成微细风的问题。统一身心,也就是统一风心,使风心成为无别。风心既属本有,成佛亦不能消灭,只是转业风为智风而已。从上看来他们说“风心”是不承认宇宙最终元素为单独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论。

    5关于幻身理论的特色。幻身的基础是本元身,本元身实质是清澄的微细的风(气分),在凡夫粗身阶段时它隐藏得很深不易见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为本具,当然不能完全隐秘,必有显露之时机,抓着显露之时来认识光明幻身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时机分为四时机,或五时机。一、睡眠时梦中出现四空最后之身为习气身;二、临终时四空最后出现之身为中阴身;三、入无色定(79),住三摩地,不现身根,但有潜伏的微细身,这是带业识之身,业报完后,仍沦入他趣,不能超出轮回。四、在修拙火时用远离瑜伽的强制办法出现四空心,由微细风而起现报化身,此则名为幻身。这四种身都是同一品类,作为修习幻身的依据。故六法中有抓梦境,入光明定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为对治生死中有,所以六法中又有中阴成就和迁识成就法,中阴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迁识法则借佛力将微细风心迁入佛心或他方净土,可以保证不入轮回的办法。所谓不修成佛法,这有点像类似内地的禅净双修。幻身是风心结合的产物,当然这种风是已净化了的智风,而不是业风,但也是缘生法,缘起无性,由于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变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实,佛的二种色身即报化身也是变化的,犹如幻身。所以就胜义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性空,这是唯一的;就世俗说,色心二法是缘起相对而有,虽有如幻。缘起是承认两点,成佛两点则统于一点,二合为一,消除差别,达到平等圆融境地。以上这就是《大手印》的双运之义,也是噶举派的中心教义。

    噶举派的教义

    (一) 教义概述: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理论来概括自己的教义。“因”就是众生的根基或--&网--,“道”就是所入法门和所修教法,“果”就是修证成佛成圣的结果。噶举派因、道、果的理论又是怎样的呢?噶举派教理的因、道、果

    1关于因的理论。噶举派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承认众生有佛性,但现在不是佛,还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证成佛,须要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微细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据身心的粗细,修证方法亦有大小等级之不同。 关于因,指身心实际存在的情况,身心各有三种。 有粗、细、最细的三心和三身。

    2关于道。总分为前行与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脱道与方便道。

    解脱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讲明心见性的法门和宁玛派一样,是顿悟一心的无功用法门,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机还是从有功用的法门修生、圆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生圆次第就是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导学人使之从速悟道的一种手段。方便道中生起次第则用假想的方便,转变凡夫执着自身和所处境界为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观为本尊或生起种子字,所处环境观为本尊所住之坛域,通过这种锻练,自身就能生起佛慢18,所处环境成为净土,这是成就报化佛之因,也是把蕴、界、处和合的粗身逐渐转为细身的一种方便。圆满次第,则进而修细身的风、脉、明点成为精微,转为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证成报化二种色身之果。但圆满次第中的收摄次第19又是从有相到无相,逐渐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圆满次不仅是一种方便道,也是顿悟法身真性的一种方便,又属解脱道。此二次第为密乘的根本大法。本派的圆满次第总括为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梦境》、《迁识》、《中阴》20等。总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锻练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圆满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风、脉、明点的转变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为只讲见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证法身,但身还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成佛必须具备三身。噶举派祖师玛巴说过:他的宗风的特点就是具有从一个凡夫起可以修证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传的无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能将粗身转为最微细身的法门。《六法》是噶举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从无上瑜伽的重要续经中总结出来的教授,为究竟之圆满次第。《拙火》是根据母续《胜乐金刚续》和《喜金刚续》; 《幻身》、《光明》是根据《密集金刚续》; 《梦境》、《中阴》是根据《金刚空行母续》和《戒生续》;《迁识》是根据《桑布扎续》和《四座》等。

    《六法》的次序和名数,噶举内部各有不同说法,俄巴大师把《六法》的精要总结为《溶(合)迁(转)》二法。玛巴大师总结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迁识》和《业印》;睡眠中成佛之《梦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为四支或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为《拙火》、《业印》为一双,《梦境》、《中阴》为一双,《光明》、《双运》为一双,《迁识》、《夺舍》为一双,总为四双八法。热穹巴许“三溶合”或者《九溶迁》。止贡热巴许首先成熟道为灌顶授戒等,解脱道为正行。此又分为渐修道《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之《拙火》;顿悟道之《光明》。至于觉性胜住之《夺舍》、《迁识》、《梦境》、《中阴》等则皆为其支分,总安名为《那若十法》。其它还有将《六法》并为《四法》的等等甚多。

    以上说法皆大同小异。然大多数均承许六法。

    六法的中心思想。噶举派是提出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即生成佛指在此生中就要现证佛的法、报、化三身。噶举修明空印虽然可以即生见性,悟到佛的本来面目成本元心,本元的俱生智,此智亦仅成就佛的法身,即身难成本元身之报化身, 所以须进行修练幻身,即修最细之本元身。由幻身才能修成报化身。六法中除主修《拙火》,《光明》外其余皆是修幻身的方便。修幻身的根据就是微细风的意身,与意身同品的还有凡夫梦中之身,临终中阴之身亦为同一之性质之身,故修《幻身》也修《梦境》和《中阴》,其它《迁识》等法皆是修幻身之支分。若即生未证三身可修习掌握意身,以便在临终时转意身为报化,若转不成还可自在《迁识》,往生他方净土,迁识也是迁此意身,故《幻身》等修法也是对即生成不了佛可以作为对治生有,死有,中有三者(21)之方便。其它修光明可以彻见自心本性(本元心),修《拙火》即证色心不二之大乐身(22)(本元身),是身心兼修之法门。

    (二)关于方便道的《六法》。《六法》又名《六成就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