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自心明月与一心三观-《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念念观照自心圆明
一天修持下来,我们的自性圆明是否仍在心中,或已忘记?不论忘记与否,过去已经过去,不要再去追悔;但从现在开始,大家一直记在心中。这个方法是极要紧、殊胜、方便而究竟的观想。
另外,我看到有几位略有昏沉的现象。当昏沉之时,要将双目微微睁开,轻轻摇摆身体,然后将自心的明月,由心中升到顶上,变成弯弯的蛾眉月,月上有一颗闪亮的星星,在自己顶上照耀十方。如此观想,昏沉的感觉就会消失。
静坐的姿势要自然,不要刻意挺胸或挺腰。因为自性本是如如自在的,我们修学要随顺法性。但是也不要垂头弯腰,弯腰容易造成昏沉,挺胸则易引起烦闷。修持时心如太紧,不一会儿胸中便有一种压迫或烦恼的感觉,这时候,要暂停止修观,悠闲地看看天空,远山或风景,让心自然地放松几分钟,然后再开始修持。
修法中若有妄念流转时,就要持咒安住自心,将来修的深入时,又容易落到空无所有之中,这是偏空的定,并非究竟。真心本空本寂,净无纤尘,却又本觉本知,圆具万德。修心的初步为返闻自性,这既非用眼来看色相,亦非用耳来听声音,倘如此循声逐色,即为物所转,为尘所染。返闻应当直接用自己的心智,来观这不生不灭的佛性。但是许多人都觉得,这佛性无所倚靠捞摸,不知如何去观,似乎无从观起,因此,今天早上我就传一个极方便而究竟的方法,就是自心明月的观法。须知此月此光,即诸位自心的光明,亦为《圆觉经》所讲:“诸佛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之最殊胜修证法。故当不间断地观此心月,有如掉入万丈深潭,终日从早到晚,惟有出离深潭之念,而没有第二个念,如此念念观照自心圆明,行住坐卧都不忘失,如此精进修持,四天下来必有殊胜的悟境。
我们要抓紧每一分钟如是修持,正如显教每日晚课所诵的普贤警众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若想成佛,就要依佛的方法来修、来思惟、来观想、来悲悯救度一切的有情。今天所传的自心圆明观,是初步的观法,以后看觉受如何,再传更向上的修持法。
另外,尚须提醒大家,我们虽已发起菩提大愿,但是就实际的行持而言,除了在静中修持,心心念念持咒返闻,不染六尘外,尚须广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方能成佛果。六度之中的智慧度、禅定度、精进度,正是关中所修持;在座诸位皆已受戒,在持戒方面,自应时时护持本心;至于忍辱度,倘若皆能时时返闻,安住自心圆明,了达诸法如幻,则本来并无辱可受,亦无忍辱者。
唯有六度的第一布施度,在勤修体性法门中,往往容易在实际生活中忽略。事实上,布施恰与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相应,修持体性法,最后要泯去能所,破除我、法二执,正是要依布施度的舍无量心来修持。在布施中,即可验知自心中,对于我们、法二执悭贪习性,是否仍然深固?倘一个人对身外之物尚不肯舍去,又怎能舍去心中的我执,空五蕴、净六尘,而悟见本来呢?布施可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舍他人,度他短暂困难。法施是以清净心为一切众生说法,或者护持精舍弘扬佛法,或是发心兴建道场、关房,成就菩萨;或印经书咒轮,令众生蒙益;以及修法持咒,令众生离苦得乐。其次无畏施,乃指为有情作依怙,领有情远离恐怖而得安乐,例如即将杀之畜生,或鸡鸭鱼虾,买来放生,或是修施食法令一切鬼神得到饱满,远离怖畏,乘食之力往往净土等皆是。布施时应当无施者、无受者、无所施之物,亦即三轮体空而蝣 ,方为无相布施。
大家既然真实发心修持,放弃了假期,舍弃了和家人的团聚,以及种种的世法,至此闭关,当知应以心为关,而非以门为关。若月轮在心,就在闭心关,忘失月轮就已出来。此乃悟见本来的最胜方便。
动静皆修一心三观
作者:智敏·慧华金刚上… 文章来源:网莲 点击数:1111 更新时间:2006-12-12
凡种种相,包括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房屋、车辆,及情世间的人物、动物、和一切六道众生,这一切一切,均以“相”来形容。而这一切相,皆由本空本寂的自心所显。因此,只要恒常地观此本空本寂的心,或者是光明遍照的心,则自然而然对外界一切相都不住着,照了诸相悉如梦幻,此即是假观。更进一层,不但不住一切相,连自己的心念也不住,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心念,都一概不住着,如此内不住心念,就是空观。即不住有、又不滞空,双超空有或空有圆触的时候,即为中观。这也称之为“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无论在静中或是动中都应修持。在动中可依六祖大师的三十六对法而起用。如何是三十六对呢?譬如说看到一切色相时,即可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均由自心本空本寂之本体所现,心性虽然空寂,却有能显法界一切有相的事物,而一切有相事物虽林林总总林立在法界,亦无非是由本空本寂之心如幻而显。如是了知,便契入“非有非空”的境界。空有同时,双离两边,而显中道。
又如见到法界一切的动相棗世间一切相皆在动中,即使如金属那般坚固物质,其中的原子仍是在不断地分化,亦是在动的--即当了知:动相是因静相所显,若无动相,就分不出何者为动、何者不动。其他例如吾人心中的一切美丑、爱恶以及一切的愚智、贵贱等等,均用此对法,见到此边,同时便亦见到另一边,而达两边不住、中亦不立之境。譬如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不免为之心动,便当了知虽然十分美丽,却如幻而显,由自性本空而显,虽然娇美动人,百年之后,仍是一堆白骨,如此一观,就不住美丑两头,遣立同时,既不住于她的外相,亦不住于自己的心念时,就自然入于中观,到了不取不舍、不分别的境界。苟能如此,则一切语默动静,皆不为缚,而起妙用,黄花翠竹,无非般若,对于一切法都如是称性而修,不分别取舍而安住中道,这便是在动中修持 “一心三观”的方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