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 六妙法门-《九郎资料集》


    第(3/3)页

    智,始有所观的息境,境智对立,不能会归本源。此观之心智,究从何处生?若从心生,则心与观,应分为二,

    如父与子,为独立个体,但事实不然,由于前修数和随时,并无观心。若说从境生,则境是色尘,色尘无知,无

    知色尘何能生观?若此观是由心境共生,则应兼心境二者,一半属于有知,一半属于无知,如此则无情与有情混

    为一谈,于事实上便犯了相违过。照理能观之心智,实从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则为幻妄不实。

    《楞严经》云:一切浮尘,诸变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求于去来,本不可得。

    外在的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尚是虚妄,何况内在的能缘之心智,自然也如梦幻泡影,无有真实。须知心的生

    灭,等于水上起波,波的起落,并非水的真面目,需待风平浪静,始见真水,是以生灭的心,非是真性,真性

    本自不生,不生所以不灭,不有所以即空。由于空的缘故,根本无有观心,既无观心,岂有观境,既知境智俱空

    ,便与还相应,心慧开发,任运破除粗重烦恼。至此虽能达到返本还源,但仍存有一个还相,依旧是障碍,因此

    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舍还修净。

    六、净

    行者于静坐修六妙门,必须要有善巧方便,否则,功夫实难进步。假加终日心猿意马妄想纷飞,则应用数息

    ,调伏身心。或时昏沈散慢,则用随门,明照息之出人,对治放荡昏沈。若觉气粗心散,当用止门,系缘一处,

    安守一境。如有贪瞋痴烦恼频生,可用观门照破无明,灭除诸恶。

    以上诸门,能制止种种妄想,断除粗重烦恼,但是不能称为真净、欲得真净,必须了知内外诸法,皆是虚妄

    不实,毕竟无有自性,于一切诸法上,不生分别,即微细尘垢也不起,不仅离知觉想,也无能修所修,能净所净

    ,如太虚空,也不落于有无,作是修时,心慧开发,三界垢尽,了生脱死,转凡成圣,方为得到真净。

    以上所述的六妙法门,乃是由近至远,从浅入深,逐渐达到不生不灭的境域。

    数随二门,为修习的前方便。

    止观二门,为修习的中心。

    还净二门,为修习的结果。

    止如密室,观如油灯。有观无止,如风中灯,非但照物不明,恐为狂风熄灭。若入定室,离狂散风,慧灯方

    能烛照,破无明黑暗。又止能降伏三毒烦恼,而不能断除其根,犹如用石压草,石去草还生。观能破除众生的心

    中烦恼,如用利刀可以斩草除根。若心猿意马,为妄想所扰,非止不能息。若惛惛糊糊,为沈病所缚,非观不能

    明。止能放得下;观能提得起。止如澄浊水;观似日照水底。止能除妄;观能显真。止是禅定,能令其心不摇不

    动;观是智慧,能达诸法当体本空。又诸恶莫作即是止;众善奉行即是观。是故止观二法,可以赅罗一切行门。

    无论念佛、参禅、礼佛、诵经、慈悲喜舍、利自利他,皆不离此二门。止观二者,如鸟双翼,车之两轮。车有两

    轮,则能远行千里;鸟有双翼,则能飞翔天空。故此,止观二法,合则双美,离则两伤,彼此辅翼,缺一不可。

    若偏于定,则是枯定,若偏于慧,则是狂慧。要止观双修,定慧均等,始可脱离生死苦海,到达究竟涅盘彼岸。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