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十观想-《九郎资料集》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十.种.观.想
端坐修观门时,可以生出十种观想。
本在干慧地时,已经修到九想观,至烦恼降伏后,则更进修无常、苦、无我三种观想,以破凡夫外道的六十二见,从而步入见道位,而证初果。然后再修食不净,不可乐,死想及不净之四种观想,以断贪瞋痴之迷惑,入修道位,而证三果。进而再修断、离、尽三种观想,则破**及无**之见思烦恼,入无学道,而证四果。以是修九想观后,更要修十种观想。
一、无常想
行者观一切有为之法,迁流变化,生灭不停,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去处,故名无常。
无常法有二种。一、世间无常。二、众生无常。
世间无常。世间是人的依报,如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国土房舍,台椅衣柜等,无一不有坏相,如风中灯、险岸中树、漏器盛水,终归磨灭。
众生无常。众生是人的正报,乃五阴四大和合而成,古往今来一切众生,不论男女、穷富、国王、天神,乃至罗汉、菩萨、佛陀,神通广大,智慧无量,而今何在?古德云: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人生如吹尘、如流水、如风中灯、如幻如化,不可取、不可着,一切法不可得。如吾人一念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中,又有九百个生灭,既有生灭,必有异住,如是则于一念中具有五万四千个生住异灭。但于生时,不得有住异灭;住时又无生异灭;异时则无生住灭;灭时更无生住异。由于四相,各有差别之故。若生中果无住异灭,则住异灭从无因而生。如生中有住异灭,则生即是住异灭,住异灭即是生,四相应该无有差别,以是之故,说生中有住异灭既不可,说生中无住异灭也不可,住异灭中有生无生亦复如是。若人了知一切有为之法,有生住异灭既不可得,无生住异灭也不可得,则四相皆空,四相既空,诸法无常也不可得,如是观想,则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获证圣果。
二、苦想
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新陈代谢,不能作主,即是苦想。
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
小乘圣人,已断十种根本烦恼,所以心中无有忧愁嫉妒瞋恚等苦,唯有宿业因缘四大所造之身,仍有老病饥渴寒热等之身苦。如佛弟子舍利弗患风热病,毕陵婆磋患眼病,只是所受之身苦也微薄。诸阿罗汉虽受最后身之微苦,但不受无常苦,因已知道真我不受生死,故诸阿罗汉得道时,即说偈言:我等不贪生,亦复不乐死,一心及智慧,待时至而去。因此,佛�盘时,阿难等未证小乘圣者,均皆涕泣忧愁,唯诸阿罗汉,心若无其事。
若是真修道人,纵然未证圣果,由于定功持心,身心之苦,也能减轻。若是凡夫俗子,未曾修道,身心受苦俱重,因内受贪瞋痴等之心苦,外受饥渴寒热鞭仗等之身苦,如遭双箭同时射中。佛说:身为众苦之本。
有身则常受苦,无身则得安乐,众生迷而不知。如坐车久而疲乏,则求经行处;旅程走多了,则欲求住立处;住立久而疲倦,又欲求坐息处;坐久困倦,更求安卧处;卧久烦极,改求去来处。由此可见,行住坐卧无一不是苦。
如说一切皆是苦,佛为甚么说有三受?所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由于行者欲修苦想观,故说一切皆是苦。佛在四念处中,岂不也有说观受是苦?其实于苦乐忧喜舍之五受中,无一不是苦。但凡夫之人,迷惑无知,为欲所逼,以苦为乐。如人患疥疮,时觉皮肤痒,近火则觉舒畅,此畅快并非真乐,若是真乐,未生疥之人,近火为何不乐?生疥之人喻凡夫,因有三毒烦恼之病患,喜欢追求五欲之乐。未生疥人喻圣人,贪瞋痴之病患业已断除,观五欲如毒蛇,是故佛说灭五种受,方能得到真快乐。由此便知,世间一切诸受,无非是苦,若知是苦,于一切法上,便不起贪着,心生厌离,是名修苦想观。
三、无我想
四大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从众缘生,无有主宰,故名无我。
若要一定执身为我,则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所成,如身上的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属于地。涕唾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于水。温暖燥热,皆属于火。呼吸动作,皆属于风。将此四大,各各分离,身相尚不可得,而我在于何处?如说一大是我,则余三大何以不是?若四大均是我,则应有四个我,而宁有此理?众生迷惑无知,定执身相为我,或以名字为我,但在父母未生以前,或死以后,既无身体,又无名字,其时以何为我?清顺治皇帝云: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眬又是谁?可知身与诸法,皆是幻有,本无真实,智者不应执身为我。
其身非我,言之有理,但不应言其心非我,以心能知苦乐憎爱等事,若心非我,则与木石无异,何能分别苦乐等事?其实,不仅身体非我,即心也非是我,因此心不过是前尘分别影事。由于内六根与外六尘相对之时,识生其中,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分别好丑,而生憎爱,现前尘境如形,第六识心如影,识心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其苦乐等事与心相应,缘随心行,心有便有,心无便无。是故《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人能知一切法中无我,则不应于境生其心,既无我心,也无我所心,我与我所两者均离,则不被内外境所缚,无缚便是解脱,是故行者,应当修无我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