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 十观想-《九郎资料集》
第(2/3)页
四、食不净想
行者观食是从种种不净因缘而产生的。
例如肉类,乃从精血水道而生,此处则为脓虫所住。再如酥酪乳汁,也由血变所成,乃与烂脓无异。又炊饭之人有身汗、口唾、鼻涕、眼泪种种不净。将食置于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涎和在一起,然后饮食才有味,实在其状与吐何异。入肚腹内,变为地水火风内四大,渣滓下沈,清者在上。又喻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以风大吹其腻汁,散入百脉,先与血和合,由凝结变为肉,从新肉生脂肪,然后成骨髓。又从中生身根,再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情根生五识,由五识生意识,种种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起我执,及我所心生等诸烦恼,造诸恶业,受诸痛苦,由观食之本来因缘种种不净,便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原本无异。
其次思维此食,经过垦植耘锄,舂磨淘汰,炊煮乃成,计算一餐,实际系工作者流汗而来。得食少流汗多,将食入口变为不净,数时之间成为屎尿,未食之前本是美味,经食之后变为不净,眼不欲见,鼻不敢近,行者思维,如此弊食,一无所值,为甚要贪?而且因食此不净食,造诸恶业,将堕地狱,噉热铁丸,从地狱出,要作畜生,若转猪狗,岂非食诸粪便?如是观食,必能生厌,因食厌故,则对五欲皆能生厌,断此五欲,便不受欲界之苦。
佛经说一故事。有一婆罗门修持净法,因有事故至不净国,自思维我何能免此不净?唯有干粮,可得清净。忽见一老婆婆卖白髓饼,即对其说,因我有事住此百日,请常送此饼来,我当与汝高价。老婆婆即照彼吩咐,常作此饼送去,婆罗门食之美味可口,欢喜非常。但其后逐渐无色无味,随问老婆婆何故如此?老婆婆答道,初因我家夫人阴处生疮,脓出以面和合成饼,日日炕熟与汝,所以此饼味好,今夫人疮愈,我当何处更得?此婆罗门闻后,大发雷霆,两手打头,搥胸干呕,我今已破净法,奈何!奈何!立时弃舍事务,驰还本国。
行者修食不净想,亦复如是。若不修食不净想,后受苦报,悔将莫及。故应修食厌离想,是名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世间即有为法之别名。
一切有为之法,虽有千差万别,分类不出三种。一、五阴世间。五阴即是色受想行识之五法,因此五法能盖覆真性,故名为阴。二、众生世间,又名假名众生。即于五阴法上,假立众生之名,五阴和合,聚共而生,犹如五指无拳,因握假立拳名,众生世间,亦复如是。三、国土世间,又名器世间。世界如器,名器世间,即为众生所处之环境,既有能依之身体,即有所依之国土,故名国土世间。
行者应观一切世间,无有一事可乐,如众生有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同处、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之八种痛苦,何处有乐?
若以情爱为乐,何以到处发生因情失恋,得神经病,或因绝望,自刎悬梁。古云:万恶以淫为首。正因有贪爱之欲望,则每易失去礼义廉耻,逆天悖理,杀人放火,一切罪恶,莫不由此发生。因情爱失人格,无惭无愧,为人唾弃,何乐之有?又缘情爱之故,经常生忧生怖,如未得到,便想种种方法,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既已得到,又恐失去,所以终日患失患得。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即是此理。
如以夫妻为乐,何以到处有分居与离婚之事发生?事实上,于夫妻间也无乐可寻。假如妻子生得如花似玉,人见人爱,丈夫端正庄严,面如莲华,两人感情又极其投合,因而如胶似漆,经常出双入对。但爱情不能当饭吃,仍需衣食住行之助,故要早出晚归,各奔东西,以谋生计。由于两人感情亲密,彼此不能无有牵挂,男恐女不安于室,女怕男有外遇,以是不论出外工作或旅行,经常心生疑惧与不安。既以夫妻为乐,何故而生恐怖,其心恐怖即是痛苦。经云:无罣碍故,无有恐怖。今既有罣碍,何乐之有?
以上是说彼此貌美,情投意合,其受是苦,无一可乐。于此相反,其中有一生得丑陋,又或彼此意见不投,被喜喧闹,此欣宁静。于闲暇时间,妳愿打麻雀,我愿看电影;妳要去旅行,我要读经书。于信仰方面,妳信基督,我信佛教;妳敬穆罕默德,我奉太上老君。总之,两人意见时常相左,因此终日争吵打闹,度日如年,日久无法容忍,终于迈向分居或离婚之路,分居与离婚虽可暂避目前大苦,但在精神上所受的打击,比未婚前要大数倍。
笔者曾亲见几位友人因分居或离婚,导致神经失常,如果夫妻是乐,何以发生这么多问题?由此可知,于夫妻间,向好的方面讲既是痛苦,向坏的方面讲更是痛苦。虽然终日受诸痛苦,世人仍以为是天经地义,因为古今中外莫不以结婚为人之伦常,假如有人与其相反,不与和光同尘,脱离囹圄,却有人以为其怪。正因为少见则有多怪,如果多见则就不怪了。有云:一人为之则为怪,�世能之则为恒。即是此理。
假使以眷属为乐者,则应济济一堂,长期欢乐。何故俄而无常来临,号天叩地,肝肠寸断?于其生世,此病彼散,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姊妹更相责望,小不适意,则生瞋怒。若有财物,亲戚子女莫不竞求,得者总觉为少,愈得愈为不足!百求百得,不以为恩,一不称心,便怀恶念,由于心怀恶念,导致结怨结仇。以此类推,三世怨对,实非他人,皆是我等亲戚眷属,眷属即是怨聚,何乐之有?
经云:若无有亲,亦无有怨,若能离亲,即是离怨。对于此理,如未深究,非仅不能领悟,恐生诽谤,故以略释说明。如有二人,异处远隔,从未相识,终不得生起怨恨之心,就是相识不久,仇恨也难生起,此皆由亲属相处日久,互相责望,或父母责望于子女,或子女责望于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朋友,莫不皆然,因而结下仇怨,今生未报,再等来世。古德云:夫妻为缘,有善缘,有恶缘,怨缘相报。儿女是债,或还债,或要债,无债不来。因此种种皆是痛苦,故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人生未生之前,本来没有这个躯壳,由于前生种了下品五戒十善之福,故感今世投生人中。初投胎时,揽取父精母血而成此身,住在母胎中,随母呼吸,吸收营养,胎儿始可滋长。至出生后,三五岁时,便能自取外四大之物质,保育内四大之生命,由少至壮,由壮至老,由老至死,这是人生必经之过程。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行即迁流之义,意思是说,不论外四大之器界,以及内四大之根身,无一不是属于无常变化。人生存时所称的为内四大,死后即变为外四大。其实内四大与外四大并无两样,是故诸法有成住坏空,身体有生老病死。如人有生八十岁死,有生四十岁亡,有生二十岁
?,有生十岁丧,也有一生下来便夭折,此皆是无常变化之定理,任何天神与地祇也不能转移其原则。古德说:不哭人死,应哭其生。是以智者不应为生来欢喜死去悲,应念生死无常迅速,人的生命不过是在呼吸间,出息不保入息,入息不保出息,一息不来便同死人,若人常存死想观,则可顿舍贪欲瞋恚,以及人我是非之念,当下便觉海阔天空,轻松自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