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 四圣谛-《九郎资料集》
第(3/3)页
佛典中,尚未把心理活动,分析成为心王及心所,只以五蕴的後四蕴,涵盖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这里所讲的
行苦,是指极微细的意识状态,一般人如果能修到无想天,或是修到无**的非想非非想处定,此时,虽然已
经没有物质的色蕴,已经没有情绪等的心理活动,但是仍在叁界之中,还是有一个心意的生灭起伏和迁流变化
,行苦依然在运作。入灭尽定,往非想天,即停止六识的心心所法,极长七日不出定,亦名灭受想定。至第四
果,出叁果,便离五蕴盛苦。
若以叁苦和叁界相配而言,欲界的众生,都具有苦苦、坏苦、行苦的叁苦;**的众生是在禅定中,只有坏
苦和行苦;到了无**时,便只有行苦。那是由於苦苦是最粗重的,其次是坏苦,所以欲界的众生,能了解到
苦苦、坏苦,至於行苦最微细,则不易体会;到了**的众生,知道有坏苦,也能体会到行苦;进入**的无
想天以及到了无**的众生,已进入无想非无想的深定中,苦苦、坏苦具无,只有行苦还在,由於尚未出离叁
界,当他出定时,又会回到被称为万丈红尘的烦恼世界了。
(3)苦的种类有八项:
叁界众生,所受苦的种类有八项,即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苦。八苦
之中,欲界的众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到了**及无**时,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阴盛)中的行识两蕴
所招致的苦,例如行苦,即是五蕴之一。第八苦总括了前面的七个苦,也即是前七苦的总结。新译五蕴旧译为
五阴,此苦有二义: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蕴,因而众苦炽盛。2.由於具有五蕴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满众苦
,故名五蕴炽苦。
五蕴,在《阿含经》及《阿 达摩》,称作五取蕴。为何被称为五取蕴?因为五蕴的产生,就是由於执取贪、
等烦恼,故称五取;五蕴经常从属於烦恼,五蕴能够生起烦恼,故名五取蕴。换句话说,因为有烦恼,故产生
五蕴之现象;因为有五蕴,故产生烦恼之执着;互相执取,互相依存,彼此纠缠。因此,凡夫所处的环境,称
为娑婆世界,不断地由五蕴执取烦恼,由烦恼生起五蕴。只要五蕴还在产生活动,不断地生灭,就是在叁界之
中的凡夫,受苦连连。
(4)五取蕴,即是众生,即是苦谛,即是世间,即是叁界。当此五取蕴不炽盛时,就没有众生,就没有苦谛
,就没有世间,就没有叁界。《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修习佛法而开启般若智慧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要令凡夫众生从五取蕴的炽盛之苦
,得到解脱。
(5)苦的四相:
释迦牟尼佛以智慧之眼看到了苦的事实,就从诸苦获得解脱。他知道苦的当下有四种相,即为四法印,证了
四法印,即得解脱,即得涅盘。四法印就是苦及离苦的道理,那就是:诸行(行蕴)无常、诸法无我,有受皆
苦、涅盘寂静(空),简言之即是无常、无我、苦、空。若不觉悟诸行无常,就是苦;若已觉悟诸行无常,无
常即是空,空即是无我。若就无常、空、无我的叁相而言,是叁法印,若加上苦相,即为四法印,也即是苦的
四相。若证悟此苦的四相,就能通达佛法,灭一切苦而得涅盘乐。
若从愚痴众生的立场来看,苦就是苦。若以佛的智慧来看,诸行无常,诸苦亦是无常,苦既是无常,也即是
空、也是无我的,既已无我,那还会有什麽苦呢?
经常我的弟子们在起烦恼时,我问他们:佛法听到哪里去了啊?他们的回答则是:师父!我都听懂了
,无常、无我、苦、空,但是我的苦却是真的,我愚痴、我生气、我没办法啊!唉!众生真是可怜,明明知
道自己愚痴,还是不愿放下,让自己一直愚痴下去。(待续)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