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静坐前功-《九郎资料集》
第(3/3)页
约五分钟,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四十五分钟,或一小时,更觉舒畅,此时下座,精神奕奕,感觉轻安愉悦。
若于静坐中,忽因要事下座,可能发生浑身不舒服感觉,以静坐时,血气正在周身循环,未走至终点,忽然
令其中止,故下座后有不适现象;补救办法,可于事后,再去静坐,至血气畅通舒适为止。若静坐日久,此种现
象便会消失。
静坐也比睡觉有益,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百分之十六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
百分之三十四。
书中有说:人从生下来,脑内约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而
静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脑细胞在活动。
若人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冬天感觉手脚寒冷,静坐半小时,会觉全身发热;夏天气候炎热,静坐能使身体
清凉。所谓: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又说:心静自然凉。因此,打坐不只御寒,亦能去热。更令肥
人变瘦,瘦人增肥,因为过肥过瘦皆是病态。由此可知,静坐能消万病,且对人有百益而无一害。
儒家有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则说:由戒生
定,由定发慧。其义大致相同。
静坐有功夫时,身体会发生不寻常的变化,不知内情的人,往往说是走火入魔了,其实不尽然。心念注意丹
田日久,腹部会充实,觉有一股真气,每从放谷气(谷气即屁)时,将腹内郁积逼出,时有�肚现象,每月一至
两次,或经一至两年始能停止,请勿恐惧,此是将多年累积的湿热泻出来。首先反应是满身流汗,身体动摇,指
手画脚;或觉某部分痛痒,重如泰山,轻若鸿毛;或觉身大丈许,小如拳石;或觉身体升高,如腾云驾雾;或觉
下沈,如降落深渊等种种变化,不一而足。若遇此种现象,切勿惊怕,此乃静坐之功效,由于气血走动,生理会
发生变化,气血犹如车辆,脉管好似道路,若车辆有力,可将道路阻碍冲去。静坐若久,气血充沛,会将脉络打
通,上下运行无阻。未静坐前,全身毛孔似有闭塞现象;静坐数月,感觉�身毛孔疏通无滞,呼吸也微细而慢长
。
平常人之呼吸,男士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女士十九次左右。习静坐之人,可能减至七八次或三四次,甚
至达到一两次。气息达至最微细时,几乎不用鼻孔出入,这时感觉一切毛孔有如藕孔,也如鱼网,无不疏通。
气息长短有七种状态。一、呼吸最短唯在喉头。二、胸中。三、腹部。四、丹田。五、涌泉(脚心)。六、
毛孔(胎息)。七、龟息(心脏停止)。
书云:长吸长命,短吸短命。由此可知,呼吸比饮食重要,七天不进饮食不致于死,若有五分钟不呼吸
,人便断气。
呼吸究竟是些甚么?佛说是从众缘所生之风。先由心鼓动,然后从肺边生风,风经心、胸、咽喉至口、鼻而
出;息入时又从鼻、口、咽喉、胸部、心至脐而入。息在母胎中原无,故知由身始有,四禅以上无呼吸,故知
由心而有,身心和合,始有呼吸。有如风扇,众缘和合,始有风出。息之出入,亦复如是。
息有三种。即大息,中息,微息。一、口有所言,大息即止。二、修道之时,中息即止。三、得四禅时,
微息即止。
少年入息长;老年出息长;中年出入均等。生时先入,死时后出。又若人心细,其息则细。若人心粗,其息
也粗。如人疲极,止息欢喜,息即细长。譬如人遇恐怖,疾走上山,其人心粗,呼吸便短。又身安心静,出入
息俱长。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出入息俱短。又烦恼生时,呼吸均弱且短。若自卑感生,吐气慢且长,吸气强而
短。西藏有句说话:呼吸急躁,思想粗暴。是故心与呼吸,息息相关。
有人怀疑,呆坐不动,将使血气不通,消化结滞,何能除病?当然,若身端坐,心里胡思乱想,或阅书,或
写作,或作其它事务,则会影响血气流通,食量也相应减少。而佛教的静坐,不仅要身体稳如盘石的端坐,也要
令心不能胡思乱想。所谓:静极生动。若心静到极点,则血液自会流动,导致横膈膜运动增加,对于肺部交
换气体功能大有裨益。据书所载,静坐时的活动范围,要比平时增加三四倍。因气脉一通,就会带动血液环绕全
身。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谓血能生气,气能带血,气血畅通,万病消除。
我国医书也曾说:心属于火,肾属于水。若人用心过度,心火上升,肾水下降,由于肾水不能上潮,引
致水火不济,便会毛病百出。若心能宁静;或系念下丹田;或止心于足部,心火会下降,肾水便上潮,水火既济
,则百病消除。其实人的失眠,多由水火不济所致,心火不能经常得到肾水润泽,便会幻想多端,思潮无法控制
。若心能将万缘放下,专心一意观注小腹,或膝盖,或两足间,约二十分钟,水火便能互相接应,此时如有两节
火车,骤然结�,幻想立刻停止,两眼蒙眬,约五分钟,便可入睡。lvsexs(;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