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赶着高老师学考古-《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这是一个一室两厅的小户型,但这个年代也不算小了。

    高铭招呼三人落座,然后开始跟大家倒茶。

    许婉韵说,“高老师,你就不要跟我们客气了,我家的房子也跟中关园这边差不多。”

    高铭说,“你爸,现在可是校领导了,还住在原来的房子?”

    许婉韵点头,“我爸妈说,对老房子有感情不舍得搬了,再说,大家的住宿条件都紧张,就不给学校添麻烦了。”

    高铭笑,“你爸这是高风亮节,当初,我们分房子的时候,也都讲究谦让,大家也不怎么在乎,够住就可以。当时,我女儿还没出生,一家三口分到这套房子都觉得有点大了,现在女孩子大了,就不够住了。”

    苏亦说,“相比较之下,广美的筒子楼太差了。我妈还要住筒子楼的单身宿舍。”

    高铭感慨,“咱们国家的住房条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改善了。”

    说完,望向马世昌,“要说条件艰苦,小马应该深有感触。”

    马世昌说,“敦煌生活条件苦,主要交通不好,住宿方面也还好。主要是早些年,比较艰苦。早期,因为人家研究人员增多,常所长就将马厩加了前墙和隔墙,作为一间间的宿舍进行使用。这些房子,基本上去过敦煌采风的专家学者都住过。因为工作需要,职工宿舍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在中寺,有时在北边的宿舍区,有时也会搬到下寺住。”

    苏亦好奇,问,“马师兄也住这些房间?”

    马世昌说,“我去的第一年,也住过这些马厩改的房子,不过后来住宿条件也有所改善了。因为,1964年的时候,由清华建筑系毕业的萧默主持设计,县工程队施工修建的,使用了水泥、青砖,还糊了顶棚。一共建成一排十一间宿舍,我也住过,总得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这些年啊,也都习惯了,现在突然回到咱们北大读书,少了哪些漫天的黄沙,反而不习惯了。”

    苏亦笑,“马师兄有机会的,咱们首都的沙尘暴,也不弱到哪里去。”

    七八年的,首都也曾有三怪,其中一怪,便是大姑娘的头巾戴两条,一条保暖,一条是纱巾尼龙巾,不是用来装扮美丽自己的,而是主要用来蒙头抵挡风沙的。

    苏亦提到这个话题,大家聊天的话题,也慢慢转移了,不再停留在住宿条件。

    甚至,还提到了三北防护林。

    高铭说,“现在国家对这个方面也开始重视了,以前腾不出手来治疗,现在刚刚启动三北防护林工作。”

    前世,大众对三北防护林应该不陌生,甚至天天在蚂蚁森林种树呢,甚至连内蒙啥不知道的小学,都知道阿拉善了。

    尤其是现在三北防护林连影子都没有,11月份的时候才刚刚启动,还属于文件上东西,这个年代北京的沙尘暴严重的程度,是前世很多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以前,在北京待,听得最多的就是首都雾霾,现在雾霾倒没啥事,沙尘暴挺可怕。

    苏亦的笑话,并没有看成。

    因为,许婉韵说,“吕老师,你不能赖我,前段时间,我还到家里给你带特产呢。”

    吕遵锷耍赖了,“一次不算。”

    苏亦笑,吕遵锷瞪他了一眼,“你小子,一次都没有来过。”

    就剩下马世昌了。

    不需要吕遵锷在说话,马世昌连连说,“一定一定,到时候,一起约跟时间到吕老师您家中做客。”

    吕遵锷也没放过他,“你这个做师兄的,可要做好带头作用。去吧,不耽搁了,老高都窗口望着咱们俩了。”

    “吕老师,你干啥呢,堵人呢?”楼上开始有人喊话了。

    “老高,难怪你家会烧肉,原来是宿先生几个高足登门拜访,一会我从学校回来,你家的酒,可给我留着。”

    说完,吕遵锷挥了挥手,推着他自行车朝着前面骑过来。

    苏亦抬头,还真看到高铭先生站在阳台处,下意识朝着他们招了招手。

    这一幕,倒是有趣。

    在楼下刚放好自行车,刚准备上楼,就看到高铭老师迎了下来。

    许婉韵跟马世昌说,“高老师,打扰了。”

    高铭说,“打扰个啥。你们仨能来,我欢迎还来不及呢。”

    不过上楼的时候,高铭老师忍不住交代,“先把车子锁好,不然,有人偷车。”

    苏亦说,“中关园也有人偷车?”

    高铭说,“以前没什么人,但这段时间好多老师家的自行车都被偷了,有时候,锁链都被剪断,很麻烦。”

    许婉韵问,“怎么严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