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应该是跟着高老师一起学考古-《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听到这里,苏亦感慨不已。

    民国时期的补习班操作的方式,都堪比后世的补习班了。

    甚至这两者没啥区别。

    许婉韵感慨,现在要是有补习班就好了,现在不少知青考大学,也不需要那么麻烦了。现在大家想要找一个学习的地方,都没有。

    俞先生感慨,这也算是时代特色了。

    高铭先生点了点头,我关于中学的知识点都是从这个补习班里面学来的。因为补习班也是下午上课,刚好跟我的工作形成一个时间差,所以我在这里学了好几年,英语、汉语、数学都要学,所以整个培训学校的老师到校长都认识我,我跟他们王校长也都混熟了,因为整个学校,就我一个常年生,直接把培训学校当中学上了。

    我在公交公司当三年的守车,就在培训学校学了三年,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战胜利,学了三年,基本上就相当于高中水平了。

    当时我语数英都学的很不错了,尤其是汉语古文,跟现在的学生学现代汉语不一样,我专门学古文,还请了老先生跟我专门讲授,主要的课本就是《古文观止》还有小苏说的唐诗宋词,我学习的方法跟小苏差不多就是背诵。

    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是自学出身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所以我英语也学得不错,再加上当年抗战胜利,举国欢庆,我心情非常不错。这个时候,我也不干守车了。

    啊!故事听到这里,许婉韵都诧异不已,守车挺好的啊,为什么不继续干了呢?还可以继续读书呢。

    苏亦笑,应该是补习班教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高老师的需要了吧。

    高铭笑,是的,所以我离开公交公司以后,就考入国民政府接收天津城以后建立的一个学校,类似于现在的大专,属于职业培训班,有纺织科、土木建设科、农艺科、甚至还有商科,反正科目还挺多的,我就报考了纺织科。

    对于高铭先生这个选择,苏亦也不意外,他13岁的时候当学徒工就是在裁缝铺,又去了洋布装干了三年,选择纺织科是理所当然的。

    就好像高铭先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喜欢古文,到北大以后,最终选择讲授古文字学课程,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属于高铭先生的积累。

    至于高铭先生能不能考上这个学校?

    应该没有问题。

    也不需要苏亦发问,许婉韵就帮忙问了,那高老师考上了吗?

    高铭先生点了点头,考上了,其实也不容易,因为天津城的大专也不多,考的人特别多,我能考上也挺幸运的。而且,这个学校有点好处的就是不需要学费,不仅如此,伙食方面还有补助,这也是我为什么敢报这个学校的原因。。

    我是考上以后才跟家人商量的,要是我母亲当时不同意,我就不上学了,好在我母亲也没有反对,因为家里面的兄弟姐妹们都开始长大了,不需要我顶在前面了。\./手\./机\./版\./无\./错\./首\./发~~

    这个学校学纺织原本是要学两年半的,毕业以后包分配,就跟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不过,最后这学校还停止办学了,因为解放战争开始爆发了,学校经费跟不上,校长就让我们自谋生路了。

    高老师,你这个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啊。就连马世昌都忍不住感慨。

    俞先生说,所以说你们高老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苏亦还想说点什么,就被许婉韵打断了,不准插话,我要听高老师的故事。

    俞先生笑,小许都迫不及待了,老高你继续吧。

    于是高老师继续,其实,学校也没把我们的求学之路全都给堵死,因为1947年的上半年还有一个机会,是学校帮我们介绍的,让我们以同等学力参加高中生的通考。这是所有的高中学校都要经历过的一次通考,学校让没有中学文凭的学生可以参加通考,考过了就可以获得高中文凭,将来可以凭借这个文凭考大学。

    这种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因为我没有文凭啊,于是,我就报考了,然后因为成绩考的很好,就给我天津二中的文凭,此外,学校还给我一个纺织科的肄业文凭,这样一来,我才上了一年半的学就有两个文凭了。

    说完,高铭先生感慨,这是时代的产物,有点类似于小苏你直接初中毕业就考取咱们北大研究生一样,这些时代机遇,刚好被我们把握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