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我获得两个文凭,却对我当时的现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当年战争时期,整个天津城都很乱,学校没有,原本毕业就分配的工作也泡汤了,纺织厂也因为战争的冲击,不要人,我只能回家待着。 光待着也不行,我也闲不住,所以就在家做一些小生意,走街串巷,卖一些杂货贴补家用,也还不错。 但,亲戚朋友却觉得惋惜,觉得我一个大专生,要不是因为战争学校关闭肯定未来有一个不错的出路,于是就给我介绍到天津社会服务处做一些额外职员,就是编制以外的职员。 听到这话,苏亦也一愣,敢情民国时期也有合同工了啊。 说到这里,高铭先生就介绍一些关于社会服务处的情况。 这是天津社会局建立的一个服务机构,里面有阅览室,可以阅览图书、报纸、还有理发馆、照相馆、餐饮馆。 这个服务处还是有点作用的,比如外面下雨了,可以到里面租伞,比如东西重了,可以存放,确实有一定的便民性,属于国家公共福利体系,自然而然,里面的职员都是带编制的,编制外跟编制内的待遇是不一样的,甚至,理发馆、餐饮馆、照相馆都租给私人办的。 我们的编外人员工资就是从这些租金以及服务处的收入来发的,每一个收入多了工资就多一点,收入少了工资就少点,不稳定,只能维持我的个人生活,啥都干不了。但我听喜欢这个工作的。 高铭先生为啥喜欢,苏亦不知道。 但听到他介绍这个服务处。 苏亦又再一次感慨。 这玩意跟前世的公共社会福利机构,有啥区别?其实没啥区别。 医院都可以给私人承办,还有啥不行? 所以了解这些东西越多,就发现,在民国时期好多社会运转的规则,都跟前世差不多,比如之前提到的补习班,以及现在提到社会服务处,都是如此。 那么是时代在倒退吗? 当然不是,只能说所谓的改革,有时候更像一个轮回。 那么为什么高铭先生会喜欢这样一个工作呢? 这样一个类似于事业单位的合同工,有啥好期待的? 难不成因为社会地位高? 。 好吧,相比较走街串巷的货郎,这份工作确实更加体面,然而,高铭先生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不应该满足于此才对。 所以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 后续,估计还挺长。。\./手\./机\./版\./首\./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