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终于能在图书馆遇到学姐了-《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正是因为打了十字格,伪造的人不懂,把下面的一个字的靠上部分给搁到上面一个字里了,比如把高字的一点一横,搁上面去了,上面的字就多了一部分,底下的字少了一部分,显然是假的。

    这些都是高铭先生的自述?

    这个小故事,可能是编撰的吗?

    应该没有。

    因为裘先生反驳高铭先生的文章也提及:

    高先生所说的伪造的两个战国印,其实就是这两件铜量上的仿印文格式的铭文。我本来也怀疑这两件器上的铭文不可靠,在我发表于《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上的《战国文字中的市》一文中已经提出。朱先生写关于厩的那篇文章时,曾向我讲过文章的大概内容,我当时就向他提出了这两件量器铭文的真伪问题,朱先生虽然没有接受我的意见,但一点没有不高兴。后来朱先生在那篇文章里提到了我的意见,作了反驳,但完全是讲道理,一点不带感***彩。高先生跟朱先生的关系本来不错,又比我年长,我不相信朱先生对好意在会前向他提意见的高先生会很反感,并因而阻挠高先生提教授。

    老一辈人的恩怨,就是这样来的。一开始的学术之争,演变成了私人恩怨。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

    从高铭先生的自述以及裘先生的文章都可以确认一件事情,就是高铭先生说的故事是存在的。

    裘先生主要反驳的是,朱校长品德没有问题,不会因为这些私事记恨高铭先生阻挠他评选教授。

    朱校长品德,苏亦这样一个晚辈就不去质疑了。

    他是因为这事就记恨上高铭先生,还是真觉得高铭先生学位水平不够高,才不给对方评上教授。这些,除了本人,其他人都不知道。

    苏亦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他确实卡了高铭先生两次。

    第一次升教授的时候,高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讲课,没在学校。考古系聘请了朱校长跟张正烺先生来做评论员。

    这一次,朱校长不同意,张正烺先生还跟朱校长起争执了,但最终结果还是高先生落选,原因很简单,朱校长有决定权。

    此刻的张正烺先生已经不在北大了。

    这一次评不上,过两年以后,高先生再申请提教授,这一次是由胡厚宣跟张正烺两位前辈帮忙写材料,经考古系上报学校。

    当时,北大的评审委员会分两个组,一个是理科组,另外一个是文科组,理科组没啥好说的,跟考古系没关系。

    主要还是文科组,文科组评审为会员是。

    由中文系、历史系、考古系、哲学系等21个人组成,按照规则,有14票通过就算评选成功,13票就不行,结果,三分之二都通过了,朱校长是这个评审组的组长,当场就把高铭先生给刷下去了。

    嗯,就是这两次评选,朱校长动用自己职权把高铭都给刷下去了。

    是因为记恨,还是因为真觉得高铭先生业务能力不行?

    对于苏亦来说,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这事,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想要在北大里面混,有些老先生是不能轻易得罪的。

    不然,在各种评审委员会撞上的时候,下场就很悲惨了。

    就好比他,到时候,要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要是有大佬看他不顺眼,学术评审委员会有大佬要卡他的论文,那这事就好玩了。

    就算通过论文答辩,各种职称评选落在对方手上的时候,被按这么几下,十几年就过去了。

    等熬到对方退休。

    自己这边也快要凉了。

    就好像高铭先生,第三次评选职称的时候,才顺利晋升。 首\./发\./更\./新`..手.机.版

    当时,也是21票,高铭先生获得20票只有一个反对票。

    那么这个反对票是谁投的呢?

    说不定就是朱校长。

    87年高铭先生评上教授职称的时候,就有提议他可以申请博导资格,最终高铭先生还是放弃了,因为申请博导资格,首先就要通过朱校长这一关。

    当时,高铭先生被折腾怕了,也不愿意去申请了。

    这也是他的遗憾。

    这其中,宿白先生这个考古系的系主任,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铭先生对宿白先生也是颇有怨气的。

    这时,后面再说。

    现在重要的还是要跟对面的姑娘打招呼,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偶遇对方,不喊一声同学好巧,都浪费这奇妙的缘分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