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不知秋思落谁家-《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其实,高铭先生的著作不少。

    《古文字类编》、《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陶文汇编》、《古陶文字徵》、《帛书老子校注》、《高明论著选集》。

    不过这六本书,都是八十年代以后出版的。

    六本专著,已经非常高产了。

    大部分欧美教授都是一两本书主义。国内老一辈的学者,有些连一本书都没有。

    高铭先生却写了六本著作,相当难得。

    然而,高先生在职称晋升上却并不顺利,退休时连一个“博导”的头衔都没有。

    成了高铭先生一生中的遗憾。

    至于原因,就让人嘘唏了。

    高铭先生晚年曾表示,唐兰先生创下的事业,经过他的继承就断了,北大没人继承,他很遗憾。

    为啥没有继承?

    就是跟他没成为博导有关系。

    想留在北大任教,没有博士学位,是很难的。

    那么后来,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有古文字相关课程吗?

    自然是有。

    但教学方法,肯定是不一样了。

    那为啥高铭先生,评不上博导?

    跟当时的北大主管文科教学的朱副校长有关系了。

    这是一段私人恩怨。

    有时候,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领导就可以看你不爽,这一不爽,就可以是几十年。

    高铭先生81年的时候,已经评选为副教授,结果,正教授却到磕磕碰碰,到87年才评上。

    被朱副校长卡了好几次以后,高铭先生也不愿意申请博导评选了。

    那么高铭先生跟朱副校长之间有啥恩怨?

    高铭先生曾在后来纪念张正烺先生的文章里面写道: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第一届国际古文字学研讨会,邀请几位大陆学者参加,其中有北大分管文科的副校长,我也有幸被邀。会上每人发一本《古文字学论集》,其中都是与会学者撰写的论文。

    当我阅读我校副校长的文章,发现他用了两件伪制的赝品考证先秦时代的一个官职。因是国际会议,我怕有人在会上提出质疑,想提醒他作些准备,以免被动。平素我很尊敬他,关系也不错,因我出于好意,故未加思考,到他的卧室直接对他讲:您用的这两件资料恐怕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他问。

    我刚说“可能是伪造”,未等我把话讲完,他拂袖而去。因他恼火,故未能予以解释。】

    这个就是高铭先生跟朱副校长之间的恩怨。

    事实是否如此,不是当事人,就不知道了。

    裘先生还曾经撰文反驳高铭先生的这个说法。

    裘先生还指出,高先生说的会是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在1983年9月召开的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有高先生已经说到的当时会上印发的《古文字学论集》为证。高先生将会议召开的时间说成1982年,差了一年。

    甚至,高铭先生在晚年的回忆录里面,又把时间说成了1978年。

    这两件事,确实证明一点,那就是高铭先生,确实把时间给弄混了。

    而且,还有一点,如果是78年的话,朱校长不仅可以卡高先生的教授评选资格,就连副教授估计高先生都难于晋升,毕竟,高铭先生是81年评上的副教授。

    当然,朱副校长是丁石孙上任以后,担任的副校长,此时,已经是1984年了。

    那么他跟朱副校长是不是存在赝品铭文考证错误的事件?

    苏亦个人认为,这事是真的。

    那么后来,他评选教授的时候,被朱副校长卡了两次,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就不得而知了。高铭先生认为是因为这事引发朱副校长对他记恨。

    裘先生则说,朱副校长的人品没有那么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