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除了专修科拥有文物之外,宿白先生待的文科研究所也有文物,这些东西后来都归于现在的考古专业,也正是因为有了博物馆专修科,开设过相关的课程,因此,北大创办考古专业的时候,才变得顺理成章。 比如古器物以及古文字等相关课程。 俞先生他们就是从专修科并入的考古专业。 赵思训先生就是这种背景下调入考古专业的,自然是考古专业的老人,资格很老,因此,大家对赵先生也都很尊敬。 当然,赵先生也值得考古的学生尊敬,他虽然跟宿白先生他们这些做考古文化研究的老师不一样,人家是走技术流的,但,他的技术是真的牛。 之前,曾经说过赵先生讲授过《中国美术史》这门课程。 询问以后,苏亦才直到赵先生当年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是任何人啊? 理工科的学生可能不知道。 稍微对中国美术史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位是一个牛人。 之前,苏亦曾经跟黎新叶他们说过中国连环画十大名家,但,要真的给中国古代名家弄一个排名的话,董其昌应该是位列前十的。 因为这位爷是真的出名。 他的书画影响着国内一批又一批的画家。 不管是他的师爷关山月,还是启功先生,都曾经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肯定都有临摹过他的书画。 他老爹苏哲,就没少临摹董其昌的画。 赵思训先生一个学历史系的,都跑去研究董其昌,可见他对美术史是真爱。 如果当年北大有美术史专业的话,估计他学的就是美术史,而非历史学了。 赵思训先生资格老不是说说而已,从他们老师的老师开始,就听过对方的课,跟宿白先生他们一样,都是北大考古专业这些老师的老师。 因此,老先生上课很有自己的风格。 千与千寻的故事讲完了。 然而,苏亦的事情并没有完。 黎新叶跟方灵强烈要求,他出一本漫画集,嗯,就是千与千寻的故事。 因为苏亦跟她们描述的故事太有画面感了,就好像真实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于是,方灵就提议苏亦可以把整个故事都用漫画的故事画出来。 嗯,千寻的形象就是婴儿肥的黎新叶版本。 属于魔改版。 苏亦也没有拒绝。 他在画千寻的漫画形象的时候,并没有按照原版形象,而是把黎新叶部分脸部轮廓融入了千寻的形象。 这样一来,千寻的大包子脸,就变成黎新叶的鹅蛋脸了,只不过有点婴儿肥。 这个形象好不好? 对于苏亦或者黎新叶来说自然是极好的,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一个小互动。 甚至,故事结束以后,黎新叶还说,自己可以把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到时候,配上苏亦的漫画集,有机会都可以投给出版社出版了。 当然,这只是美好幻想了。 这年头,想要出版一本书极难。 北大这些大佬一大堆作品都排队出版,哪里等到他。 但内部流传肯定没有问题,又不是严肃文学,这种神话小故事,还有漫画插图,肯定很受欢迎。 苏亦可以想象,他这个北大的小师兄,未来肯定会多了一些奇怪的称号。 漫画集,这事不是抄写诗歌,这货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构图,设计人物形象难度,就是需要画大量的手稿,时间有限。 因此,这玩意也急不来,有时间就画,没有时间就不画。 类似于漫画更新,一周能更新一集已经相当难得了。 故事流传的速度,比苏亦想象之中的还要快,他周一回到文史楼上课的时候,历史系都在流传千与千寻的故事了。 尤其是,方灵说的河神考上北大考古研究生这个梗,竟然真的流传起来了。 第(2/3)页